2015年已到岁末,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清水河县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立足县情实际,结合县域经济规划,大力实施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真正是村容换新貌,村民展新颜。
继续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干好干实
——访清水河县县委书记云霖琼
2016年是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决胜之年,就如何继续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近日,记者专访了清水河县县委书记云霖琼。
云霖琼说,清水河县制定了五项保障措施,一是统一思想认识,保持步调一致。全县要把推进“十个全覆盖”这项民心民生工程作为当前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抓好,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抓实,要结合“五级示范抓引领”活动,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确保任何时候,全县上下的思想是统一的,态度是端正的,干劲是十足的。二是先行宣传发动,精准规划预算。充分发挥下乡驻村干部的作用,通过进村入户,大力宣传“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的重大意义和相关政策要求,积极争取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帮助各村制定规划建设图和建设内容表、资金筹措分配表、任务分解表。三是群众参与为主,政府引导为辅。每个项目村的建设内容、流程、时限、标准、方案,都要经村民大会酝酿讨论,由乡镇初审、县级审批,确定建设内容后,每户形成“明白卡”。对照明白卡,由乡镇及县有关部门协调推进和把关验收,村级组织和村民负责日常监督。四是制定激励机制,有效整合资金。制定完善干部考核奖励机制,通过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将勇于担当、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拔重用。加强正面激励约束,引导农民主动投工投劳,节约建设资金。通过整合专项资金、压缩投资规模、减少投资比例、动员扶贫企业、爱心人士、富裕村民出资出力等措施破解资金短缺瓶颈。五是强化包联服务,严格落实责任。将“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与“三包三联三推进”活动、“五级示范抓引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干部下乡驻村工作等相结合,发动和选派大批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下乡驻村、登门入户指导协调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在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做好农村产业发展、基层党建、信访维稳、扶贫攻坚等工作。严格落实乡镇和部门责任,将“十个全覆盖”工作完成情况列入实绩考核体系。
云霖琼告诉记者,2016年清水河县还将加大收缩转移力度。根据调查摸底,全县373个收缩转移自然村现有常住户4183户12214人,按照“自愿、就近、集中”原则,计划利用5年时间逐步完成收缩转移任务,其中2016年拟对常住户10户以下的154个自然村庄进行收缩转移。拟通过5种途径实现人口转移:一是进城入住益民小区。益民小区是为生态移民建设的小区,农民可以进城购买益民小区产权房,并享受政府补贴一半的政策。二是就近转移到要素聚集区。充分再利用要素聚集区人口外流闲置的房屋,引导个人购买,政府出资补贴,补贴标准按危房改造标准执行。三是无偿入住要素聚集区的互助幸福院。政府通过盘活改造学校、村级阵地等国有资产和新建方式建设互助幸福院,满足符合政策老人入住问题。四是五保户、孤寡老人自愿入住敬老院、福利院。五是村外流人口原址还有房屋的,经本人申请并同意拆除房屋的,经评估按相关政策给予补贴,拆除后宅基地仍归原主。如不同意拆除,也不申请补贴的,原住房可以不拆,但必须封闭。同时,收缩转移人口继续享受原应享受的各类社会保障待遇和国家、自治区、呼市各类惠民补贴政策,优先有偿参与“十个全覆盖”新农村后续管理。同时,政府根据转移农民的年龄段,分步对养老保险进行提标扩面补贴,并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提供创业优惠政策,稳定收缩转移人口收入。对完成收缩转移的农业生产条件差的自然村,逐步封山育林,控制水土流失,改善植被;对完成收缩转移农业设施生产条件较好的自然村,引导流转土地经营权,集中连片种植海红果、欧李、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综合提高土地收益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夸夸咱的祁家沟
“顺着我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之前这里堆满了垃圾,村民们都将垃圾扔到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垃圾堆,现在经过整改,建成了一个护坡,后期我们将在这里种植草木,进行绿化,这样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
说这话的是清水河县城关镇祁家沟村党建专职助理员郝凤英,每当有人来祁家沟村参观或采访“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情况,郝凤英就成了专职的讲解员。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不仅过去的垃圾堆变成了护坡,而且在护坡旁边还新建了公厕,解决了村民如厕问题。在实施“十个全覆盖”过程中,祁家沟村过去坑坑洼洼泥土路,也变成了如今脚下干净、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水泥路侧面还建了排污渠。“这些都得益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之前这里的泥土路高低不平,一边是村民自行搭建的储物室,一边是垃圾堆积、污水横流的臭水沟,村民出行相当困难,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每到夏天,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冬天积水成冰。村民步行都很困难,车辆更是难以通行。”郝凤英说,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镇村两级推行“532”工作法,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广泛征集民意,对这条道路和排污渠进行了整改,清理了河道内的垃圾,并对河道进行了合理的分割、填埋、硬化,使河两边一边是净化后的排污渠,一边是脚下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既方便了村民出行,又美化了村庄环境。“由于顺着道路进去就是县党校,所以,这条路就被人们誉为‘进修之路’‘知识之路’”。
记者看到,为了保证行人安全,村里用花栏墙把排污渠和硬化道路进行了拦堵,既安全又美观。环顾四周,河道上方还新建了垃圾房方便了村民们投放生活垃圾;正在建设的小桥流水式森林小公园,将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方便。据了解,下一步村里还将在该路段安装路灯,对其进行美化、亮化,让村民出行更方便。
顺着道路一眼望去,不远处88座温室大棚十分醒目,这便是该村配套建设的“莓香庄园”,这名字是根据大棚中主要种植草莓而来。“春节前后采摘草莓的人特别多,这也是我村村民增加收入的一项支柱产业。”郝凤英说。
祁家沟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由于离县城比较近、紧临109国道,加上各项惠农政策的扶持,村里发展了家具店、豆腐坊等个体经营产业,由于该村的豆腐制作工艺在当地小有名气,下一步,村里还将利用这一优势,将豆腐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扩大销售渠道,充分利用蔬菜大棚,建设采摘基地,更大程度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如今说起“十个全覆盖”,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十个全覆盖”为祁家沟村带来了新风貌。
明年321个村也要变样了
2016年是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决战之年,按照“城镇融入型、产业支撑型、要素聚集型、基本覆盖型”四种类型,2016年清水河县拟实施321个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完成危房改造工程6000户;完成安全饮水水源工程18处、水窖1000个、管网铺设700—800延长千米;完成街巷硬化797.5公里;完成人居环境院落整治1.2万个。
城镇融入型村庄(主要指城关镇和喇嘛湾镇的城中村和城边村),要纳入城市建设管理,结合棚户区改造,配套建设地下管网设施,完善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做到一次性规划、一次性投资、一次性建成,确保不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
产业支撑型村庄(主要指沿交通干线和水利土地资源丰厚地区的村庄),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和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大力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高标准保护地、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土地整理等基础工程,引导农民有序流转土地,促进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
要素聚集型村庄(主要指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委会所在地的自然村或个别聚集常住人口在100户以上的村庄),按照“十个全覆盖”要求,补齐提升各种公共服务功能。其中,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功能设施改造建设,要参考城市建设标准。
基本覆盖型村庄(主要指水利土地资源较为丰厚、林业或天然和改良草场广阔,常住户在20户以上、常住户又无搬迁意愿,在不破坏林木、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较为适宜种植特色小杂粮和适合天然放牧提供无公害农畜产品的村庄),按照“保基本”的原则,重点推进水、电、路、危房工程和社会保障。
在具体实施中,清水河县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覆盖与收缩转移并重。通过一手抓村庄覆盖工程,一手抓新社区、新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进行收缩转移农民,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二是坚持覆盖与产业齐抓。统筹规划产业,突出“一村一业”特点,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在种养条件较好的地方,主打绿色有机牌;在老牛湾黄河峡谷旅游公路沿线,引导农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经济林采摘、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农家乐等产业。三是坚持覆盖与管理同进。以城关镇“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和宏河镇个别村为试点,探索完善新农村后续管理制度,让农村从此干净整洁、幸福文明、和谐美丽。四是坚持覆盖与文明共促。把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与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紧密结合,通过改善环境、建设文化墙和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文化,引导村民提升文明素质,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创建文明家庭、干净人家、文明村镇,实现建新村、树新人、育新风的目标。五是坚持覆盖与强基互推。在工程实施中,注重发挥村干部在宣传政策、化解矛盾等方面的作用,锻炼成长村干部,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和拥护程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驻基层采访组记者崔小红彭晓明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