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乌达区委书记包野就乌达区“十二五”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如何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等接受了记者专访。
包野说,即将结束的2015年为乌达区“十二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二五”期间,乌达区坚持以经济转型引领城市转型,以城市转型促进民生改善,推动工矿城区向区域中心城区转变,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民生事业逐步完善,居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全面提升。
记者:过去五年,乌达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包野:“十二五”期间,乌达区坚持以工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依赖资源向依托资源转变,走出了符合地区实际的工业经济转型之路。
五年来,乌达区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园区规模以上企业43户,户均产值达到3.6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1.2倍;工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期末的88.97亿元预计增长到115亿元,年均递增5.3%;工业总产值是“十一五”期末的1.3倍,年均增长5.3%。目前,园区拥有上市公司及子公司7家,全国500强公司及子公司3家,产值超100亿元企业一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4家,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
工业结构调整也初见成效,非煤产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65.6%上升至82.8%。精细化工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4%,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6.7个百分点。单位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不断提高,投资强度由190万元/亩增长到296万元/亩,产出强度由215万元/亩增长到485万元/亩,投入产出比由1∶1.3增长到1∶1.64。原煤就地转化产生的增加值达到2600元/吨,相当于直接销售原煤价值的15倍,初步实现了由依赖资源向依托资源转变。
记者:五年间乌达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民对此深有感触。这五年里乌达区在城建方面成绩如何?
包野:“十二五”期间,乌达区坚持以城市扩容提质为重点,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区为目标,走出了符合区情实际的工矿城区转型之路。
乌达区以棚户区改造为抓手,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区域中心城市主城区建设。按照“一河两岸、环湖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坚持以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为抓手,带动旧城区改造。棚户区搬迁改造一期工程累计投入30亿元,先后建成住宅楼12877套,总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161栋2943套多层住宅,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其中22万平方米年底交付使用,其余25万平方米预计2016年底交付使用。
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提升,建成区面积由9.8平方公里扩大到11.4平方公里,五年累计新增城区道路20公里,新增给排水管网55公里,新增供热面积205万平方米。五年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实施了西山生态综合治理等50余项绿化工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0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6%。
记者:五年间,乌达区在民生大考中交上了一份怎样的答卷?
包野:五年来,乌达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完善区域中心城市主城区服务功能。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五年间累计投入资金6.24亿元,实施校安工程38项。率先推行校长聘任制,试行职级工资制和全员竞聘制,从国家重点师范院校引进研究生36名、本科生357名,师资力量不断加强。通过与北师大合作办学,逐步推广北师大优质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教育均衡发展阶段性成果逐步显现,2013—2015年连续三年中考平均分位列全市第一。
扶贫攻坚力度进一步加大。社保、医保的兜底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由“十一五”末的2.54万人增加到3.63万人,是“十一五”末的1.43倍;全区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人口领取养老金比例达到97%,16岁以上适龄人口参保率达到41%;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增加到9.5万人。
就业创业工作成绩显著。乌达区五年累计培训各类就业群体2.3万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积极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自主创业,五年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亿元,帮助3310人实现“创业梦”。
记者:“十三五”期间,乌达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如何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
包野:乌达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限容量。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发展由总量积累向增量提质并重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力争“十三五”期末非煤产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90%,医药、农药化工产业比重达到50%,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1∶66∶33,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乌达区将创新城市发展和改造模式,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有序推进城区扩容提质,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发展;以棚户区改造为抓手,统筹推进城区建设,促进城区水、电、路、气等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质;以“十个全覆盖”工程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切入点,推进涉农社区和城乡结合部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城区扩容发展;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增加居民收入、减轻居民负担为目标,着力实施住房、教育、就业、医疗、社保和社会安定六大民生工程,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记者王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