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2015】截至目前,我区全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1100万亩,1186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完成义务植树6128万株。全区重点区域绿化投资146亿元,完成210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05%。建设完成自治区级示范精品工程21个,盟市、旗县级精品工程220个。新增集体林地流转面积29.42万亩,累计626.59万亩;新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61个,累计499个,入社农户达到3.11万户,经营林地157.24万亩。全区发生森林保险责任灾害630万亩,已赔付2.68亿元。全区共受理各类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案件24985起,侦破、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案件24691起,综合查处率98.8%,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436万元。全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成灾率0.94‰,无公害防治率92.24%。自治区安排1150万林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和1000万经济林建设专项资金扶持林业产业发展。
绵延的阴山山脉穿越了半个内蒙古,美丽的西拉木伦、额尔古纳河蜿蜒流淌,茫茫的大草原一眼望不到边儿,就连腾格里沙漠也绿意连连。山青水秀生态美,一直是内蒙古的亮丽名片和独特优势。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以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规划建议中,“绿色”一词出现21次,成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色调。
2015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以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打造祖国北疆生态文明风景线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建设,一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扑面而来。
这一年,我区深入推进重点工程,突出防沙治沙、重点区域绿化、全民义务植树三大主攻方向,不断优化林业生态建设布局,在适宜区域重点建设了樟子松基地、沙地榆基地、经济林基地、沙漠锁边防护林、农田林网、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几个百万亩建设工程。全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1100万亩,1186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完成义务植树6128万株。
这一年,“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思维根深蒂固,全区重点区域绿化投资了146亿元,完成210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05%。建设完成自治区级示范精品工程21个,盟市、旗县级精品工程220个。坐上草原列穿行过大半个内蒙古,映入眼帘的是接连不断的绿色。
这一年,我们养山护林,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林业改革。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但发展的理念变了,面貌就焕然一新。具有自治区特色的《内蒙古自治区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已经通过国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还以落实完善集体林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为核心,研究制定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农牧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基层林业组织建设的意见》。
今年新增集体林地流转面积29.42万亩,累计626.59万亩;新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61个,累计499个,入社农户达到3.11万户,经营林地157.24万亩。
这一年,生态法律网织得更密了。今年4月1日起,我区全面停止了大兴安岭林区、岭南八局和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共102个国有林场的木材商业性采伐,停伐木材产量达117.37万立方米。此外,还明确了自治区、盟市、旗县审核权限,细化和规范了林地使用公示制度,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全区共受理各类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案件24985起,侦破、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案件24691起,综合查处率为98.8%,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436万元。
这一年,一系列保护措施笼罩着内蒙古的生态建设,我区对森林草原的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不断加强。还对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进行了积极应对,构建了与现代林业发展相适应的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同时,不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积极应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进一步强化了监测防控工作。
这一年,我们深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不发展产业,而是换一种思维发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我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积极打造特色主导产业,以仁用杏、枸杞、沙棘、小苹果、葡萄、榛子、文冠果等经济树种和肉苁蓉、甘草等林下中药材以及食用菌、山野菜等森林食品为发展重点,加强大型产业基地建设和重点龙头企业培育。自治区安排了1150万林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和1000万经济林建设专项资金扶持林业产业发展。科学合理地利用森林、沙漠、湿地等自然景观,加强了森林旅游景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努力打造森林旅游品牌和现代旅游产品,提高了旅游休闲度假的品位和档次。 “没有树就没有山,没有山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田,没有田就没有人……”在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一位农民朴实的语言萦绕在人们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