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为兴安的颜色,走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努力将兴安盟建设成为东北经济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兴安的未来发展在“十二五”的战略定位与布局中定下绿色的基调。
从此,建设“绿色兴安”葱茏勃发。
接过绿色的接力棒,以建设“绿色兴安”为宗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农村新能源、科尔沁沙地源头治理等一项接一项的生态建设工程纵深推进,造林绿化、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逐渐走入机关、学校、军营、企业和普通家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构筑国家北方生态屏障……一阵阵绿色旋风过后,“绿色兴安”渐渐映入我们的眼帘。
这,是兴安盟委、行署的铿锵答卷——
截至“十二五”期末,全盟森林面积2811万亩,森林覆被率31.34%,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335万亩、增长3.87个百分点。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兴安盟时反复强调:“我们发展生产,搞各项事业,什么时候都要守住生态底线,保护好生态就是发展。”
这,是兴安盟委、行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
2014年初,召开干部大会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调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随后,研究部署兴安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以及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等专题会议先后召开;
2015年初,盟委书记苗银柱在阿尔山现场办公会上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15年2月底,在全盟干部大会上,对重点区域绿化等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2015年底,盟委第一时间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兴安绿色崛起干到实处,迈向深处;
……
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大美兴安,正以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勇气与智慧,努力求索一条具有兴安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兴安盟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保护好这片绿色净土,就是守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
绿色,本来只是众多颜色中的一种,但是在当下,它却享有比其他颜色更加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议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兴安盟最大的特色是生态。绿色,是兴安盟生态环境的“底牌”;绿色,是兴安盟鲜明的符号;绿色,已成为兴安盟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新优势;绿色生态是兴安盟最大的财富和后劲。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兴安盟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保护好这片绿色净土,就是守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兴安盟的最大本钱,是最富竞争力的优势。保护好这方水土,实现科学发展、永续利用,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盟委书记苗银柱的话掷地有声。
这是盟委行署高瞻远瞩、着眼未来,誓将兴安盟引领到一个山川秀美、碧水长流、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崭新境界的信心和决心,更是兴安盟人民建设“绿色兴安”坚定信念的代代传承。
正是缘于这样的历史担当,兴安盟紧紧抓住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强化底线思维,加紧划定生态红线、水资源红线、耕地红线,为绿色兴安扎牢底线篱笆,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财富。
从山上治本到身边增绿,从精细施工到整体推进,从提档扩绿到添景增效,年年有新思路,年年有新主题,年年有新工程,兴安盟林业生态建设路线图循序渐进、目标清晰。
——体系,强化“四大保障”。落实责任主体,强化组织保障;拓宽投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突出质量标准,强化科技保障;严格检查管理,强化监督保障。
——工程,突出“三个结合”。重点工程与重点区域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兼顾美化与绿化相结合。
——机制,实施“五种模式”。包括非公有制造林模式、公司化专业造林模式、一条龙作业模式、经济林养生态林模式及以育代造模式。
几年来,兴安盟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高擎绿色拉力棒,宗旨不改,蓝图不换,全社会广泛参与,大手笔、大投入、大力度,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造林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潮,换来了铺天盖地、满山遍野的绿色——
“十二五”期间,全盟共完成营造林面积332.68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163.3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21万亩、造林补贴试点项目31.75万亩、义务植树22.5万亩、四旁植树20.3万亩、非国家重点工程人工造林73.8万亩;
其中,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实施三年来共完成70余万亩,围绕着城镇及周边、公路两侧、厂矿园区、村屯四大重点区域打造了一批造林绿化精品和亮点工程。
一道道绿色屏障迅速崛起,一条条绿色通道快速延伸,一排排农田林网经纬交织,一片片经济林园星罗棋布,一方方固沙林在沙丘上扩展蔓延……
天蓝、地绿、空气好,每一位到过兴安的人都这样啧啧称赞。
兴安人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兴安盟的好天气已经是一种常态,蓝天、白云已成为兴安盟的“常客”。从盟环保局得到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全盟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有363天,空气优良率达到99.45%,这是自2010年以来全盟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
一个林业大盟的气质,在生态文明的浸润与渗透下,焕然一新。
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这片林。理念、格局的斗转星移,留下的是满眼青山绿水和村民们越过越红火的好日子
饿着肚子的保护不具有持续性。
绿色发展不仅是产业,更是民生。在催生新产业的同时,绿色产业给当地百姓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我们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强调不以GDP论英雄,并不是不发展、慢发展。不要让老百姓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带动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前旗俄体镇白音村果农刘长昆,至今还忘不了五年前发生的事儿。30多亩果园迎来大丰收,然而,当刘长昆与周边果厂联系收果时,却因种植面积少、品种单一无人收购。最后,只能以每公斤0.42元的价格卖给了小贩。
那一年,村里的果农都经历了这样的痛,这也成为前旗林果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刘长昆成了首批转型的果农,五年间,收入翻了几倍,一亩地近万元的收入让刘长昆喜上眉梢。(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以前产果不值钱,现在产果富了油,靠的是企业来带头儿。”前旗依托恒佳果业公司、乌兰禾果汁厂等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高效生态林果基地,打造6条林果生态沟,实施林果进村策略,将部分贫困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前旗果农的生动实践给予了这个典故新的内涵:橘、枳之分,不仅在气候、土壤,更在于理念与格局。
从种“出”果,到种“对”果,再到种“好”果,前旗打破乡界、村界,整山系规划、整流域治理,打造精品亮点工程,更新改造老果园,引进推广新品种,大力营造庭院经济林,每年以两万亩的速度推进,盛果期果树面积达到3万亩,平均亩产达到2500公斤,每亩林果收入达到4000元至8000元。
一叶能知秋,管中可窥豹。兴安高举绿色发展的旗帜,发展理念焕然一新,发展格局海阔天空。
——经济林产业。截至“十二五”期末,全盟以沙果、123苹果为主的鲜果类经济林面积达到27万余亩,可产果面积约15万亩,对农牧民增收拉动作用明显;引资企业内蒙古金格乐公司5000亩欧李基地已全面建成,科右中旗两支箭林场利用柠条资源生产生物质颗粒项目已达产;蓝莓、榛子等经济林产业也已逐渐兴起。
——林木种苗产业。截至“十二五”期末,全盟育苗面积3.38万亩,分布于六个旗县市和五岔沟、白狼林业局,年产苗木3.7亿株,促进了林业职工增收。五岔沟和白狼林业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育苗面积迅速增加,成为生产、销售针叶树苗木集散地。
——森林旅游产业。全盟林业系统充分利用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食用菌培育产业。以五岔沟为代表的北部林区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利用中幼林抚育的剩余物等为主要原料开发有机食用菌培育产业,现形成了年培育黑木耳500万棒、产量35万斤的生产能力。在阿尔山市已启动以野生草本植物为培养基的食用菌研发工作。另外,在梅花鹿、森林猪、林蛙、狍子、冷水鱼等野生动物人工驯养项目上,也成为了林业职工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山还是那座山,林还是这片林。理念、格局的斗转星移,让人流进了山,让物流出了山。除了欢笑和脚印,留下的是满眼青山绿水和村民们越过越红火的好日子。
探索、创新、鲜活的林业改革带着对绿色崛起的热望,被激活的大山变成了“财富”和“潜能”
在突泉县城西边有这么一片荒山,五年前山上只有一种土灰色,零星长出的野草也是灰绿色,任何人无法想象五年后,这里会穿上花衣,披上绿装,成为当地引以自豪的旅游景点。这巨变令人震惊,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么大手笔的生态建设全部是由个人投资兴建。
在造林机制上,突泉县制定出台“分山到户”优惠政策,“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谁造谁有、允许继承、可以转让”,全县划分到户的荒山荒坡面积达55万亩,出现个体承包大户45户。
这种非公有制造林模式是兴安盟创新造林机制实施的“五种模式”之一。此外,公司化专业造林模式、一条龙作业模式、经济林养生态林模式及以育代造模式也显现出各自的优势。
这些,是兴安盟以改革激活林地,变绿色资源为绿色财富的新开端。
兴安盟是全区林业大盟,其中1370.5万亩的集体林用地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资源优势。但由于集体林产权不清、经营主体缺位、林产业发展缺乏动力,始终被“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尴尬所困扰。
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注重创新驱动,释放林地生产力。2009年,盟行署出台《关于支持非公有制林业的意见》,为推进全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立了前行的航标。随后,围绕“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等改革目标,拉开了全面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大幕,孕育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盟的新推动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关乎万千农民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困难、担忧、矛盾……一段艰难却充满勇气的探索。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际操作过程中,兴安盟特别注意规范程序,一切交给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民说了算,让群众满意。
尊重民意的承诺中,“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在大山落地,投身林改的激情在林农心中“燃烧”。这股看不见的力量,推进着全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突破。全面完成了明晰产权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兴安盟从2008年12月开始启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除阿尔山市以外的5个旗县市参加此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共涉及75个苏木乡镇、845个嘎查村。成为主人,林农耕山营林活力无限,“争山造林,争苗植树”“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看好自家山,守好自家林”,成为林农的自觉行动。热情,空前的热情,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全盟年均营造林面积由60万亩增加到了80万亩。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破除了积弊,在突围、求变、破局中,重构着林业发展新机制,然而,改革能否真正焕发大山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套改革能否及时跟进。改革就是要让人心活,让林地活,让制度活,让产业活。
把“死资源”变成“活资产”,兴安盟需要更大的突破和创新。配套改革的一系列实践在探索中破茧而出。
以完善林改综合服务大厅建设、创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作为“点金”之笔,在“大厅”的平台上开展森林资产评估、林权登记管理、林业产权交易、林业信贷和投融资、林业科技咨询、林业信息发布、植物检疫等服务窗口,为林农的森林资产评估、林权交易等提供服务,目前,全盟有林改任务的五个旗县市均完成了林改综合服务大厅建设,林权所有者的林地、林木资源在“林权中心”公开交易,合法流转,直接变现。
因势而上,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共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28家,总出资额4500余万元,经营林地面积19830亩,入社成员800余户。
探索、创新、鲜活的林业改革带着对绿色崛起的热望,在广袤山乡全面实践,被激活的大山从“包袱”“短板”,变成了“财富”和“潜能”。
生态即财富。一系列恢复生态环境的重点建设工程正在兴安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以绿色产业为支撑,高扬绿色发展大旗,兴安的发展呈现出勃发之势。
展望“十三五”,兴安盟将围绕兴林富民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依法治林为保障,以科技兴林为支撑,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将兴安盟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森林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林业大盟。
今后五年,兴安盟将年均完成营造林面积70万亩以上。到2020年,森林面积稳定在3260万亩以上,森林蓄积量87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6.67%。
绿色发展的方向已定,生态文明体制正在建立,处在这一轮绿色发展大潮中心的兴安人还将沿着生态建设的发展轨迹砥砺前行,更加坚定地走在绿色发展的大道上!(记者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