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回去看看吧,幸福得不得了”
内蒙古新闻网  15-12-30 18:15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天山镇前岗台村一角。

巴彦花镇哈拉哈达村额尔敦毕力格喜迁新居。

额尔敦毕力格曾经居住了40年的土房。

  前几天,偶遇“老相识”,举手投足间他显得异常高兴,对我也是格外热情。我却一阵发蒙,一边附和着,一边极力回忆这人是谁,如此面熟,却一时难以对号。说话间,我上下打量着他,大包小裹地提满双手,显然是进城购物的。寒暄之后,他邀我回乡吃猪肉:“现在老百姓的生活都大变样了,哪天再回去看看吧,幸福得不得了!”蓦的,我心里一阵惊喜——这不是老贾吗!

  我和老贾相识于两年前,当时为参加全镇的文艺汇演,他和村里的文艺骨干在村部组织排练,三间“车轱辘圆”的土房里,人们打快板、拉二胡,整个屋子黑洞洞的,老百姓唱的唱、跳的跳,窄窄巴巴的,有坐的地儿、没站的地儿……虽然初次相识和老贾只聊了个把钟头,但却很是投机,颇有“老友重逢”的感觉。老贾是村里的文艺能人,年过半百,最大的乐趣就是吹打弹拉。两年未见,这老贾“摊上”啥事儿啦?短短几分钟的聊天,却把“幸福”二字时刻挂在嘴边。

  寻找感受幸福时光

  冬日清晨,踏着皑皑白雪,呼吸着泥土的芬芳,记者开始寻找百姓身边简单的幸福故事,感受从天而降的幸福时光。

  从阿旗天山驱车驶进巴彦花镇,第一个村子就是老贾的家乡——乌兰苏木,路边的三间“车轱辘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9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白房红顶煞是显眼。门前好大一片硬化的广场,苍翠的松柏点缀其中,篮球场、排球场、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刚停下车,熟悉的快板声便从屋里飘了出来:“水电路视房、文教卫保商、百姓得实惠、日子喜洋洋……”

  屋子里暖暖的,热情的老百姓都过来跟我打招呼,我示意让他们继续。我打量着这新建的文化活动室,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村民们拿着新乐器、站在新舞台,各自展现着自己的拿手绝活,好不热闹。老贾给我沏上了一碗热茶:“咋样?这文体活动室可是建到老哥的心坎儿上了,老哥们老姐妹天天来这乐呵儿,跟上下班一样,准时准点的。老哥别的不喜好,就爱这口儿,能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娱自乐,真是做梦都没敢想啊!”听到老贾这么说,热情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看着他们的笑脸,听着他们的感恩话,我都感觉被满满的幸福所包围。从活动室出来,我心想:农村发展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凸显,这活动室又何止是建在了老贾一个人的心坎上呢?

  “幸福”二字,在哈拉哈达村70岁的独居牧民额尔敦毕力格身上有着另外一种诠释。老额大爷在住了近40年的土房里先后送走了大儿子和老伴儿。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额头发花白了、皱纹布满了脸庞,这房子也老的不成样子了。

  “这土房子快趴架了,我这把老骨头也快散架了,原本以为就要在这破旧的土房里安度余生了。哪成想70岁的人了,居然还住上了新房。”

  沐浴着“十个全覆盖”危房改造的甘霖,老额8月8日喜迁新居。6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卧室、客厅、厨房、洗漱间、杂物间一应俱全,虽然面积不大,但设置合理、干净整洁,屋里屋外井井有条、亮丽一新。老额坎坷一生、清贫一生,新居从天而降,一时间让他高兴得就只剩下满脸的笑容了。临近中午,老额大爷非要给我们包饺子,盛情难却,我们和老额大爷齐动手,一会工夫热腾腾的饺子便端上了桌儿,饺子吃在嘴里,甜在心上,小屋里充满了喜庆的氛围,老额大爷爽朗的笑声不时在房间里回荡……

  在沙拉哈达村新修的村级公路上,一位老人正拄着拐棍儿,跛着脚,艰难地行走着,我忙停下车上前搭讪。大爷名叫韩俊生,今年70岁了,5年前患脑血栓留下了后遗症,行动不便。韩大爷说:“以前就只能在院子里透透气,村子里的路坑洼不平的,出来散步老是摔跟头,自从修了水泥路,每天都能拄着拐棍儿出来活动筋骨了,舒服多了。这是刚从村级卫生室里量完血压,正打算溜达回去呢。”我们跟随着韩大爷来到他家。韩大爷和老伴坐在炕头跟我们拉起家常,以前吃水就靠院子里的这眼“洋井”,一缸水吃四五天,每次提水非常费劲,老两口一起压水,韩大爷行走不便就只能老伴提,提满一缸水要10多桶。“现在真是享福了,一拧水龙头就出水,白天晚上随便用,真是方便多了。”韩大爷高兴地说:“去年老伴糖尿病住院10多天,合作医疗、民政救助报销之后,最后一算账,自己才花了100多元,现在党的政策真是好啊!我们赶上节奏合上拍了,真是享福咯!”

  采访中,人们幸福的笑脸上,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村庄里,到处展示着幸福二字的深刻内涵。

  返程的路上,记者陷入遐思,“幸福”一个简单的字眼儿,却蕴含了深厚的内涵。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各有不同,追求幸福的脚步也各有迥异。对于老贾一般人,幸福并不奢华,只是充盈于吃穿住用行中的一种满足感;对于一个村庄而言,幸福就是一种改变,一种村庄面貌环境设施上的脱胎换骨,一种产业发展上的斑斓曙光,一种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美好憧憬……

  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老百姓生活的满足、幸福感的快速提升缘何而来?

  一个个村庄脱胎换骨的变化、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从何而来?

  老百姓道出了原委,这一切得益于“十个全覆盖”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顺应农牧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帮助农牧民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起来。”

  2014年新年伊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区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这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系统、大规模地投资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程,也是目前自治区最大、最亮丽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

  2014年,阿鲁科尔沁旗举全旗之力,在14个苏木乡镇、245个嘎查村、5个国有林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十个全覆盖”的攻坚战。

  ——完成危房改造9500户;

  ——新建安全饮水42处,3.75万人喝上放心水;

  ——完成街巷硬化1104.8公里;

  ——完成农网改造336公里,83户无电户通电;

  ——新建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144个、文化活动室设备配备176套;

  ——新建便民连锁超市225个;

  ——完成校安工程14处;

  ——广播电视通讯工程实现全覆盖;

  ——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参保率、入库率、养老金发放率实现三个100%。

  “十个全覆盖”就是要把幸福覆盖到农牧民的心坎上,其最终的落脚点是增收致富。阿旗在着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各苏木乡镇、嘎查村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坚持保留乡愁、保护田园风光、保持农村牧区风貌的原则,统筹考虑民俗文化、地缘特点、旅游资源和主业布局等因素,因地制宜,实现一村一品一特色,充分展现阿旗地区的蒙元文化特色、游牧风俗和乡土气息。在北部打造原始蒙古游牧风情体验区;在中北部打造精品畜牧业展示区;在中部打造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区;在南部打造中国草都优质牧草示范区。积极扶持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将产业支撑与推动农村发展相促进,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增加农民收入。此外阿旗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产业,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年内先后引进了澳亚集团万头奶牛养殖、太极集团肉驴深加工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着力打造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批农牧民稳定从事打工服务,农牧民的日子一再“刷新”。

  看得见巨变,留得住乡愁,富得了百姓。值此“十个全覆盖”的攻坚之年,阿旗正在全力绘就一幅五彩斑斓的小康蓝图。

  幸福使命任重道远

  “十个全覆盖”是一项改善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牧民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经过一年多的有力推进,阿旗结出累累硕果。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一座座整齐的砖瓦房、一处处洋溢文化气息的文化活动室、一个个商品齐全的连锁超市见证着这里推进这项惠民工程的力度与决心,也见证了农牧民生活的幸福蜕变。“十个全覆盖”推进成效如何,农牧民最有发言权,因为改革发展就是要让群众收获幸福,群众的幸福感就是“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效果的有力佐证。

  眼下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建设正在得到逐步完善,与“十个全覆盖”工程同步推进的村屯绿化、院墙改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也正在深入开展。与此同时,也应进一步突出产业支撑的作用,强化产业发展,提升农村牧区的可持续发展力;更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后期管护的长效机制,引导农牧民转变思想观念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维护幸福成果。事实上,整洁美丽的村庄环境和好的习惯、文明素养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脏乱差的村庄环境难以孕育出文明的素养,而没有好的文明素养,再好的环境也难以长久保持。如何形成优美的人居环境和文明的村民素质之间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也是摆在各级政府眼前的重要课题。目前看来,“十个全覆盖”工程扎实、有序的推进不仅是广大农牧民最为热切的期盼,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深入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依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蒙古族服装展演
3小时盖好2层楼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