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洁雅致的农家院外,沃野纵横;户与户之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笔直平坦;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上,村民载歌载舞……寒冬时节,记者来到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房身村,秀美的乡村风景犹如一幅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房身村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穷村,没有产业基础、没有资源优势,一个多年贫困的乡村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这跟‘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密不可分。”房身村党支部书记孟祥和说。今年,村里因地制宜,以“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为目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如今一跃成为全旗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
房身村只是左旗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该旗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号工程”,按照规划引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彰显特色、长效运作、连线成片的原则,扎实推进工程建设。
村容整洁环境美
左旗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主攻点,加快推进环卫保洁规范化、常态化,着力打造农村的“貌”和“形”。为确保乡村干净整洁,各地因地制宜,推广了城乡一体化处理、就地垃圾填埋、联合建立垃圾中转站等多种垃圾处理模式。除建立农村卫生专职管理队伍外,还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完善卫生责任区划分、“门前三包”等各项制度,积极探索全民参与的长效管理格局。
记者在富河镇兴隆山村文化广场看到,十几名村民正伴着音乐跳着欢快的舞蹈。村支部书记王国忠说:“以前这里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现在建成了文化广场,还天天有人维护。”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左旗编制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村镇空间布局规划》、《扶贫开发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对村庄各项事业发展进行系统谋划。按照村镇空间规划布局,科学确定重点发展村,探索打造城镇辐射拉动型、基地龙头链接型、生态旅游建设型、整合集聚发展型、地企和谐共建型等多种村庄发展模式,整合项目资金进行集中投入,发挥重点村、精品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梯次覆盖。古北口、后兴隆地、先锋、东方红、哈拉哈达、红光、小营子、房身、半拉沟等一大批示范嘎查村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始凸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和提高。
创业增收产业美
左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培育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市场、有前景的富民主导产业,拓宽了农牧民增收渠道。将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村产业作为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支撑点,立足乡村实际,针对各自优势特点,统筹兼顾引、因地制宜扶、分类实施帮,全旗形成了“生态庄园型”、“特色种养型”、“文化传承型”等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笤帚苗、马铃薯、蔬菜、杂粮豆、肉牛、肉羊、肉驴、马鹿以及饲草业是左旗确定的九大主导产业,该旗将“十个全覆盖”与培育特色产业相结合,将产业发展作为“十个全覆盖”的重要支撑。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围绕产业搞建设,围绕富民抓工程,精心打造设施农业、肉驴肉羊养殖等产业园区,做到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十三敖包镇房身村村民李艳高兴地说:“这月领了2600元。”她在村里的笤帚苗厂打工,在家门口就可以每月领工资,还不耽误伺候老人、照顾孩子。十三敖包镇作为“中国笤帚苗之乡”,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整合资金1400万元,建起1500平方米的笤帚苗产业孵化园,到目前年交易量超过8000万把,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2500元。
林东镇刀老毛道村是蔬菜专业村,“十个全覆盖”工程为这里的100多亩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实施了水电路配套,辐射带动农户1000余户,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5000余亩,单体大棚年收入5万多元,产品远销东北、华北以及俄罗斯市场。
林东镇柴达木村红格尔庄园以采摘闻名。“多亏了‘十个全覆盖’,村里所有的街路都硬化了,环境更美了,开车来庄园采摘的人特别多,好多城里人都羡慕我们这田园生活呢。”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友说。
乡风文明精神美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左旗大部分村建起了装饰一新、图文并茂的文化宣传墙,各村结合自身经济条件、人文历史、乡土风情、民俗文化等实际,采取手绘、喷绘等方式,以中国梦、公民道德基础规范、志愿服务等为主题,以文字或漫画形式呈现在文化宣传墙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半拉沟村文化墙上,记者看到一幅名为《中间位置》的漫画,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吃饭,老人坐在中间,盘子里的一条鱼被分成了3段,中间一段正对着老人。“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村里75岁的李秀英老人一家”,村党支部书记邱俊武说,“以前村里有婆媳闹矛盾的,在这幅漫画的启示下,谁家也不好意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了。”
公益主题文化墙具有传播正能量的效应。通过利用文化墙阵地广泛宣传“善行左旗”、“左旗好人”等道德模范典型事迹,不仅培养了农民讲文明的生活习惯,还使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成为左旗农村的新风尚。(驻站记者 邱静 王义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