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成为魏玉春每天的必修课。
家门口看病方便又省钱。
家家都有户户通。
团结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山洪爆发冲毁后,整体移民的一个村庄,也是乌拉特后旗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庄。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801户人家,3008口人。
从2014年开始,乌拉特后旗筹资1000多万元对团结村8个小组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加以推进,让幸福覆盖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自来水、户户通入户配套,村道全部硬化,夏天绿树成荫,又有便民超市和文化活动场所,整个村庄和以前相比好像换了一副模样。”说起村里的变化,团结村5组农民魏玉春笑逐颜开。
魏玉春家的房子是1979年盖的老房子,村里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时,对他家的土房和院墙进行了修缮改造,外墙加了水泥层并粉刷了涂料,换了门窗,屋里铺了地板砖,装了暖气,冬天住进里面敞亮暖和多了。现在魏玉春老两口把自家的58亩地以每年每亩300元的价钱承包出去了,每年有17000多元的地租收入。老两口还买了养老保险,每月每人能领1300多元,生活无忧过得有滋有味。
2015年,魏玉春所在的团结村5组累计投资89万元,拆除危旧土房13套,新建住房11套,街巷硬化2.2公里,路肩硬化3600平方米,建起了小超市,改造了文化活动室,村庄绿化23亩,安全饮水、入户通电、“户户通”等工程均实现了入户覆盖。
村里环境变美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心气也更足了。团结村依托土地整理后的3万亩高标准农田和5万亩草牧场,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和肉羊养殖业。许多年轻人就近到附近的紫金、东矿、万城等矿山冶金企业打工,当起了上班一族。有的脑子活络、眼界开阔的村民办企业、搞副业,建起了肉羊规模化养殖场,买车跑起了运输,在致富路上各显其能。2014年全村农牧民纯收入达到11000多元。
团结村委会主任王贵宾笑呵呵地说:“现在是旧房变新了、道路变平了、看病不愁了、喝水安全了,家家户户都忙着刨闹光景抓收入。”
村美业兴人精神。每天早晨和傍晚时分,团结村各个小组的文化广场上就热闹起来,村民聚在一起伴着音乐节拍欢快地跳起广场舞,尽情挥洒着内心的喜悦。
“以前农闲时不是打麻将就是唠闲话,现在村里环境美了,村民们生活提高了,心情舒畅了,大家几乎每天都会聚在一起跳舞唱歌闹红火。”王贵宾感慨地说。
“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让农牧民的日子红火了,更带动了文明乡风的逐步形成,引领着健康生活新风尚。
团结村组织全村农户开展了“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精巴媳妇”、“敬老孝星”评选活动,并对评选出的典型张榜公示,让更多人学习效仿。村里将每月1日确定为全村清扫日,组织村民集中进行卫生清理。同时与每户人家签订责任状,让村民自觉当好卫生保洁员、监督员,聘请村里老党员、有威望的群众和志愿者为义务监督员,对每户不定期监督检查,推动形成家庭讲文明、个人讲卫生的良好社会风尚。
团结村只是乌拉特后旗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一个缩影。2015年,该旗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彻底改变农村牧区落后面貌的重要抓手,整合项目和资金,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集中攻坚。累计投入4.4亿元对188个自然村进行了建设,改造危房756户,解决4081人安全饮水问题,建设村巷道83公里,完成农网改造144公里,安装户户通1000套,改扩建卫生室13个,配套文化活动室24个、便民超市23家,新增牧区流动服务车2辆,集中清理“五堆”232万方,完成绿化植树2700亩。“十个全覆盖”让这里的一个个村庄、嘎查变得更加靓丽而又充满生机。 (记者韩继旺图古斯毕力格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