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走进校园,学生在体验原始腰织法织布。

钻木取火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体验项目之一。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打造了中国首家全数字化、高集成的流动博物馆,流动博物馆借助高科技手段将文化与知识送到了边防哨所、农村牧区,它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自治区的牧野乡村、厂矿学校以及广大的边疆地区,推动文化惠民,加快文化共享。
通过数字技术和移动展车的整合,流动数字博物馆快速地将数字文物组成不同主题的展览,改变了以往以文物的复仿制品或图版为主体的展示形式,观众可以轻点屏幕将数字文物从任意角度放大、缩小和旋转,从而更直接地触摸文物、感知历史。而流动数字博物馆装载的是3D高清数字文物,既保证了实体文物的安全性,又提高了珍贵文物的展出率,即便是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深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也能走到百姓的身边。
内蒙古博物院讲解员赵学东每周都背着文物碎片、模具,来到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教学课堂。学生们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发掘、包装、修复一个个文物。在惊叹不已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据悉,呼市二中每周拿出两课时开展“兴趣课”。赵学东表示:“‘行走中的博物馆’是内蒙古博物院建立馆校合作机制的尝试,将博物馆知识、藏品征集、考古办法、展览动态,以及内蒙古自然、历史、民俗等内容传播给学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和互动形式让历史动起来,让教育活起来,让青少年爱上博物馆,效果甚好。”
2015年3月,内蒙古博物院改变了以往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参与活动的单一模式,主动走进学校,将历史文化课程、互动体验活动与学校教学内容、青少年身心特点相结合,推出“行走中的博物馆”全新教育项目,让历史文化走到青少年身边,让文化传播之路走得更远。它依托馆藏文物优势和民族地区特色,通过教师授课与演示、现场互动、实物鉴赏等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博物馆成为学生认知历史、感受文化的乐园。(记者包荭通讯员刘弘轩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