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行走的博物馆
 

 博物馆走进校园,学生在体验原始腰织法织布。

  钻木取火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体验项目之一。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打造了中国首家全数字化、高集成的流动博物馆,流动博物馆借助高科技手段将文化与知识送到了边防哨所、农村牧区,它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自治区的牧野乡村、厂矿学校以及广大的边疆地区,推动文化惠民,加快文化共享。

  通过数字技术和移动展车的整合,流动数字博物馆快速地将数字文物组成不同主题的展览,改变了以往以文物的复仿制品或图版为主体的展示形式,观众可以轻点屏幕将数字文物从任意角度放大、缩小和旋转,从而更直接地触摸文物、感知历史。而流动数字博物馆装载的是3D高清数字文物,既保证了实体文物的安全性,又提高了珍贵文物的展出率,即便是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深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也能走到百姓的身边。

  内蒙古博物院讲解员赵学东每周都背着文物碎片、模具,来到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教学课堂。学生们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发掘、包装、修复一个个文物。在惊叹不已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据悉,呼市二中每周拿出两课时开展“兴趣课”。赵学东表示:“‘行走中的博物馆’是内蒙古博物院建立馆校合作机制的尝试,将博物馆知识、藏品征集、考古办法、展览动态,以及内蒙古自然、历史、民俗等内容传播给学生,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和互动形式让历史动起来,让教育活起来,让青少年爱上博物馆,效果甚好。”

  2015年3月,内蒙古博物院改变了以往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展览、参与活动的单一模式,主动走进学校,将历史文化课程、互动体验活动与学校教学内容、青少年身心特点相结合,推出“行走中的博物馆”全新教育项目,让历史文化走到青少年身边,让文化传播之路走得更远。它依托馆藏文物优势和民族地区特色,通过教师授课与演示、现场互动、实物鉴赏等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博物馆成为学生认知历史、感受文化的乐园。(记者包荭通讯员刘弘轩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少儿票友爱京剧
冰雪风情 吉庆有“鱼”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