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蒙古族源文化研究和成果转化
蒙古族源文化研究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2015年,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郑福田带领由自治区政协文史委、文化界部分委员和自治区社科院、党校有关专家学者,赴呼伦贝尔市及所属额尔古纳市、陈巴尔虎旗、海拉尔区,就国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进展及成果转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随后召开协商会议,提出相关建议。
(一)将蒙古族源文化研究项目纳入“十三五”规划,为蒙古族源文化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二)切实加强对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的领导。建议自治区成立蒙古族源文化研究与成果转化领导机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突出问题,提出推动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特别是自治区层面的成果转化运用意见,推动研究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
(三)加大专业人才培养使用力度。在内蒙古大学建立蒙古族源研究中心,在相关院校建立考古科研基地,建立起高层次人才、亟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蒙古族源研究相关的博物馆、研究中心解决部分人员编制,并允许通过公开考录等形式选拔专业人才。有计划地推荐部分蒙古族源研究人员进入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和“511人才培养工程”,选派到区内外、国内外专门进行学习。
(四)着力促进文博事业发展。建议自治区向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申请,将内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馆申报为国家级蒙古族源博物馆。加快推进蒙古族源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加大文物征集力度。在额尔古纳黄火地遗址、奇乾遗址建立考古遗址公园。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五)大力推进项目成果转化利用。打造“额尔古纳蒙古之源”文化旅游新品牌,培育一批精品旅游景区,促进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 (六)高度重视研究成果宣传推广普及工作。选择蒙古族源研究项目中适合对外交流的研究成果,推动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创建蒙古族源国际文化交流论坛,搭建蒙古族源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将目前的研究成果编印成通俗易懂的音像资料和宣传手册,加强蒙古族源历史文化的普及推广工作。将此研究项目作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一项文化亮点工程。
关注行政执法监督助力法治内蒙古建设
法治政府是法治内蒙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牛广明带领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先后赴7个盟市及自治区相关部门,就“全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开展专题调研,随后召开协商会议,就进一步加强全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提出建议。
(一)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呼吁国家尽早出台行政执法监督的专门法律。自治区层面,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重点,填补制度欠缺,细化完善各项制度,使之充分具备操作性,全面细致规范各项行政执法行为,有力保证行政执法规范进行。
(二)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重点是各盟市、旗县应按自治区要求设立相应规格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的专门工作人员。各级政府行政执法部门,都应设立法制工作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探索建立乡镇苏木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加强对行政执法和监督人员的培训教育,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和监督责任制。
(三)创新工作方式。加大力度推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的试点工作,尽快推广成功经验;完善盟市、旗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大力推动行政执法监督与司法、信访的衔接工作,尽快形成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考核及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指标体系。
(四)树立侧重加强行政复议权威。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配足专门工作人员,依法积极开展行政复议工作,提高办案质量,不断探索行政复议案件的和解、调解工作,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大调解机制,充分发挥其定纷止争的职能作用。 (五)进一步探索形成行政执法监督合理有力的新机制。整合监督资源,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优势互补、监督有力、富有实效”的监督体系,形成整体监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