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经济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大兴安岭停止商业性采伐 大龄职工转型存难题
内蒙古新闻网  16-01-19 09:19 打印本页 来源: 央广网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目前保持最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去年,内蒙古森工集团最后一个采伐小分队从大兴安岭林区根河林业局撤出,宣布已经开发建设了63年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

  停伐后,内蒙古森工集团重新布局了下属19个林业局的转型规划,大兴安岭20万林区职工也同样面临着职业生涯的转型,他们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呢?

  在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载满游客的观光小火车在冬季的林海雪原中穿行。车窗外,一排排整齐的雾松迎风矗立,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心旷神怡。苏恒曾经是大兴安岭的一位木材运输工,从20岁开始,他每天都要往返于这条铁路,2年前,林区准备停伐转型,这趟火车就从拉木头的运输工具变成了带旅客观光的特色方式。苏恒也跟着这趟火车转变了职业,成了观光小火车的列车长。

  苏恒:我们现在一共两列火车,还要加两列。现在林区总结了以后发展趋势是奔旅游。转型以后生活方面肯定要比伐木时候要强,生活水平也都提高了。

  而在金河镇冷极村,金河林业局的200多名林业职工也转型成为狐狸养殖户,正在基地为狐狸配种,扩大养殖规模。狐狸养殖技术工人孟令秋:

  孟令秋:现在大概有二百户养狐狸。大部分都是林业职工,从事林业这块的。这个地区冷,养狐狸特别有优势。皮毛特别好。

  去年3月31日,内蒙古森工集团在所属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举行了停伐仪式,标志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转入生态建设和林区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内蒙古森工集团重新布局了下属19个林业局的转型规划,一部分林业职工转型为林区看护员,一部分转型为旅游工作者,还有一部分从事林区种植工作。森工集团董事长张学勤:

  张学勤:我们提出建设五大基地,三大龙头,我们要建设全国最大的森林碳汇基地,建设内蒙古最大的绿色种苗培育基地,建设全国最大的商品林培育基地,建设生态旅游休闲渡假的旅游基地。黑木耳的培育、蓝莓的采集加工、山野菜、山野果等林下经济大有前景。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对于林区的转型,大部分林场职工都能够重新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生活水平也比在林区工作时提高许多。但是,一些岁数大的职工对于转型还是表现出了些许担忧,他们认为,自己弄了一辈子大木头,实在不知自己还能不能干别的。图里河林业局造材工人王金柱:

  王金柱:像我都五十四了,以后再去干别的,从事别的工作,重头再学,太难了。

  其实,这些林区职工的担心是有原因的,记者了解到,现如今,虽然各家林业局都能积极主动谋划转型,但是,转型产业规模小,职工就业人数少,经济效益不高,带动辐射能力差,是当前林区转型发展的普遍问题。下属林业局各自为战,只顾发展自己的小型加工厂,使得森工集团一直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满归林业局凝翠纯净水厂厂长王建增:

  王建增:目前因为厂子规模小,我们逐步扩大都靠自己,今年挣点钱,投入点设备,等明年再挣点钱,再投入。用工也得有几十人。

  内蒙古森工集团职工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对于大批快退休的林区职工来说,转型后,自己的生活能不能得到保障,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而眼下工厂发展的不确定性,确实让职工对未来的生活有些许疑惑。即便如此,大家对于林区停伐,却没有丝毫抱怨。近几年,林区职工普遍认识到,大兴安岭林区采伐不可持续,再继续必将山上无树,后继无人。阿龙山林业局职工王忠林:

  王忠林:以前采的树,特别是主伐,有的拿油锯放不倒,一个车拉个五根八根圆条。现在一车拉上百根圆条。确实资源也是不好了。该停了。这林区有感情,也不想再破坏它了。

  看着林区职工对转型支持和担忧,内蒙古森工集团副总经理韩锡波也很着急,他认为,林区转型想要成功,发挥集团优势是当务之急。

  韩锡波:下一步我们就要整合我们的资源,这样才能做大做强。要打造大兴安岭这个品牌,同时还要把内蒙古森工集团产业发展融入到全国,融入到内蒙古去,和周边的呼伦贝尔、兴安盟一起形成我们的发展优势。(韩晓)

  • 2016-01-19 08:36
    •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冬季练兵
银色乌珠穆沁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