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呼和浩特:精准发力打赢扶贫攻坚战
核心提示
2015年底,按照自治区农村扶贫标准,呼和浩特市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还有2.5万人。“十三五”期间,呼和浩特市将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力度,创新方式,健全体制机制,确保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自治区级重点贫困县摘帽,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国家重点贫困县摘帽。
从2014年开始,呼和浩特市计划利用3年时间,对全市965个行政村范围内的所有村落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并将“十个全覆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呼和浩特市207个“四到村四到户”贫困村围绕食用菌、设施农业、优质牧草、肉羊养殖、肉牛养殖、杂粮等几大特色产业,已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生产格局;
2014年,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180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呼有关部门、16家医院、27所学校参与社会扶贫工作,下派184名工作人员组成帮扶工作队,确保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都有人帮、有人带;
2015年,自治区为呼和浩特市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投入2000万元,截至当年11月,呼和浩特市累计发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21394万元,贷款覆盖17个乡(镇)、194个行政村、4335户农户,其中贫困户有706户。
如何精准扶贫?
在新一轮的脱贫攻坚战中,呼和浩特市坚持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6个精准”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下派干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5个一批”工程
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教育支持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三位一体”格局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精准扶贫与“十个全覆盖”工程有机结合
从2014年开始,按照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呼和浩特市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将全市965个行政村范围内的所有村落分为周边融入型、就地城镇化型、转移迁出型3个层次、3种类型,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载体,进行“十个全覆盖”工程。
同时,将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通过扶贫攻坚推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增强农村“自我造血”功能,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新城区保合少镇水磨村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水磨村以青山绿水为核心,在村北部视野开阔、景观秀美的缓坡台地建设文化广场,结合景观连廊、大青山国家登山步道和景观亭打造村庄活动中心,南部充分利用沿河沿线,打造滨水景观道路、亲水平台、沿河栈道和近河汽车营地,营造丰富的滨水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了村落秀美、农民增收的目标。
“四到村四到户”托起贫困村特色产业
“四到村四到户”,即领导、规划、项目、包扶干部到村到户。2014年,呼和浩特市对全市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共识别出自治区级贫困村67个,市级贫困村140个;识别出贫困户24896户,贫困人口60659人,分布在全市的9个旗县区。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为了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的“精确滴灌”,从2014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将识别出的207个贫困村作为主战场,以贫困群众愿意干、想干和能干成的产业项目为出发点,以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落脚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4年连续扶贫,每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万元。坚持规划跟着贫困村、贫困户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干部跟着项目走,做到“四到村四到户”,争取到2017年,使列入“四到村四到户”工作范围的贫困村、贫困户人口实现全部稳定脱贫。
武川县大青山乡井尔沟村是典型的革命老区贫困村,多年来,村民都有种植大蒜的传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井尔沟大蒜具有品质好、辣味浓、耐存放的特点,倍受青睐,市场前景广阔。2014年,该村以此为落脚点,在广泛征求贫困农户意见的基础上,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其“四到村四到户”项目为大蒜种植。
清水河县窑沟乡不灿洼村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小,雨量适中,病虫害发生率低,非常适合小杂粮种植。结合这一特点,当地乡村两级在整村推进项目选择上,确定了大力发展以小杂粮为主的特色优质农业产业。
……
呼和浩特市207个贫困村“四到村四到户”项目村围绕食用菌、设施农业、优质牧草、肉羊养殖、肉牛养殖、杂粮等几大特色产业实施,已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生产格局,涌现出一批种植养殖专业村、特色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