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兴安盟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突泉县“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长足发展
内蒙古新闻网  16-01-21 09:11 打印本页 来源: 兴安日报  
 

  过去的五年,在突泉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里,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项目在这里“安家落户”,机器轰鸣不绝,工人生产忙碌,产品销售火爆……处处都能触摸到突泉县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劲脉搏。

  截至“十二五”期末,突泉县共有工业企业18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家。工业重点项目建设连续6年排名全盟第一,工业经济运行连续5年排在全盟前列。“十二五”期间,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107项,累计完成投资86.7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2倍。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8.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2.46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末的4.04倍、4.4倍。

  五大产业集群夯实基础。农畜产品加工重点培育了安达牧业、福润禽业、松森牧业三家龙头企业,实现肉鸡屠宰能力达到6000万只,饲料生产能力达到36万吨,杂粮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矿产资源开发形成了“四铜”“三煤”“一铅锌”的生产格局,铜年产量达1500吨,铅、锌各1000吨,煤生产能力达180万吨;在新能源产业上,风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25万千瓦,新能源电池极板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套;新型建材产业方面,CL网架板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平方米,塑钢门窗200万平方米,无机防火保温材料40万立方米,此外,秸秆制瓦、制砖项目也成功投产;非资源型制造产业,拥有年产2万吨节水塑料制品和2000万平方米纸箱包装项目各一个,1500万件服装加工、600万双运动鞋生产项目和1500吨塑料包装物建设项目也即将投产。

  产业改造升级催生动力。技术创新和产业提档升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金钥匙”。“十二五”期间,突泉县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贷款贴息、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支持等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升级,从而激发企业潜在活力,增强企业生命力,提高工业运行质量。

  位于突泉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的内蒙古鲁科节水塑业有限公司,实施技术改造新增了5条生产线,并自主研发了边角料回收粉碎造粒生产线和微喷、滴管管材复合生产机组,两项技术都获得了实用新型国家专利,还列入了自治区科技厅重大科技项目。以生产新型建材——CL网架板为主的突泉县晶达建筑体系有限公司经过技术改造,产品科技含量和产量不断提高,还与北京传树集团合作,投资建设了秸秆制瓦、秸秆制模板、秸秆制砖项目。突泉县瑞尔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四年的良好运营,销售半径不断扩大,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增长。并与韩国企业合作,签订了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的产品订单,为其生产饲料,实现了出口创汇。

  工作机制创新保障运行。在推进工业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突泉县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努力当好促进企业发展的“助手”。实行县处级领导联系包扶制度,一个县处级领导包扶一个项目,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下步工作打算,针对实际情况做到因企施策,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对落户的每一个工业企业,除享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外,还享受当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首先在用地上为企业提供便利,其次把土地出让金以奖励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返还给企业,对于投资额度大和对地方经济拉动力度大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此外,还帮助企业申请“助保金贷款”,拓宽融资渠道。

  编后:过去的五年,突泉县在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下全力“赶考”。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打造农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新能源制造、新型建材、非资源型制造五大产业集群,交出了一份工业经济质效双增的喜人“答卷”。这得益于产业的集群发展、改造升级,得益于机制创新。(驻站记者王喜全通讯员魏立强)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不畏严寒砺精兵
银色乌珠穆沁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