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乌兰察布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来乌兰察布感受“旅游新城”的别样风情
内蒙古新闻网  16-01-22 10:53 打印本页 来源: 乌兰察布日报  
 

  中国草原2015年,避暑之都——乌兰察布市吸引1200多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旅游观光采摘园乐了游客,富了村民

 

   彰显民族特色的草原旅游文化活动,让八方游客流连忘返

  开头语

  乌兰察布是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拥有“吉祥草原、神舟家园、清凉山水、避暑胜地”等诸多美誉。清凉舒爽的气候条件,奇特壮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草原生态为乌兰察布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的避暑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上苍的无私赠予和乌兰察布人的辛勤耕耘使这块美丽草原独具特色的旅游业正如旭日朝阳,依托大自然的神奇赋予,不断迸发出奇光异彩,成为京津冀及周边乃至中国北方重要的休闲度假避暑胜地,令人流连忘返。在清凉草原上放松心情,在清新空气中愉悦心灵,在欢歌热舞中体验蒙古族的热情奔放,感受多元文化的凝结熏陶,是来过乌兰察布的每一位宾客的真实感受。“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各类游客39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0亿元,旅游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旅行社迎来“黄金发展期”

  旅行社作为实现旅游出行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旅游业的繁荣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旅行社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现已达到5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5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20万人,全市旅行社发展呈现出一片红火态势。而随着集宁机场即将通航和辉腾锡勒荣获“草原避暑之都”称号,两大利好消息的不断传播,全市旅游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为在这黄金发展期赢得好彩头,各家旅行社摩拳擦掌,各显其能纷纷推出各类特色旅游项目:以草原文化、蒙古族风情、神舟家园、红色革命基地为主的人文旅游;以塞外冰雪、养生温泉、皮革购物为主的冬季旅游;以霸王河水上乐园、“三山两河”为主的生态旅游;以特色餐饮、农渔家乐、采摘庄园为主的乡村旅游;以蛮汉山、二龙山、红石崖为主的山林旅游等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据集宁区四季旅行社业务经理徐磊介绍,我市地接客源以京津冀、山西、辽宁等周边地区为主,半径大致在600公里左右,2015年各旅行社团散客接待人数在3000——5000人左右,地接量与呼包鄂等地相比差距较大,但我市自驾游游客呈逐年上升趋势,辉腾锡勒、格根塔拉等地成为自驾游的首选地。徐磊告诉记者:“以前我市没有机场,外地游客要来我市旅游,在呼市下飞机后会直接与呼市当地的旅行社联系,这样我们就会流失很大一部分游客。等集宁机场通航了,外地游客可直接在集宁下机,旅行社的地接量将有很大改善。”

  “草原皮都”美名远扬

  提到集宁,很多外地游客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这里颇具盛名的皮革产业。如今,代表集宁皮革产业的不在只是那窄窄的“皮件一条街”,而是中国北方最具规模、最专业的皮革批发零售交易中心——集宁国际皮革城。这家集购物、旅游、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化皮革购物广场,作为国家4A级购物景区,是乌兰察布市旅游局批准的唯一一家商业旅游购物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集宁国际皮革城共接待顾客130万人(次),全年销售额预计达7亿余元,在市场经济下滑,皮革产业萧条的2015年成为业界一枝独秀。在集宁国际皮革城130万顾客中,自驾游顾客占到80%,呼包鄂、京津晋冀地的顾客成为消费主力军,集宁国际皮革城也用新颖时尚的款式、低廉的价格、诸多优惠政策回报诸多慕名而来的顾客。2015年“双11”“双旦”“春节”期间,集宁国际皮革城“买皮革返油费”“买皮革抽汽车”“买皮革抓金条”等酬宾活动,使偌大的皮革购物中心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全国各地的顾客蜂拥而至,满载而归。第七届国际皮革节、国际毛衫节、集皮网上线等活动也为淡季的集宁国际皮革城赚足了人气。“今年进入销售旺季以来,因为持续的几场降雪,高速公路封闭等情况使我们的销售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没有交通和天气的制约,今年旺季的销售额应该多20%左右。”集宁国际皮革城总经理助理郭凤军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

  旅游业骄人成绩单

  “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景区及星级农家接待户完成投资70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投资的17.5倍。“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各类游客39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0亿元以上,相比“十一五”期间分别增长3倍以上。目前全市4A级景区6家,3A级景区7家,高星级农牧家乐24家,旅行社总数50家,星级酒店20家,全市景区、酒店及农牧家乐床位数达8万余张。旅游直接从业人数5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近20万人,较“十一五”期间增长1倍以上。全市旅游景区及星级农家接待户完成投资70亿元,相当于“十一五”完成投资的17.5倍。新建的440公里景区道路,为我市织就了一张覆盖南北的旅游网,125块旅游景区标识标牌、65座崭新便捷的旅游厕所已全部完成。

  2013年兴和苏木山旅游景区、察尔湖旅游区、集宁国际皮革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4年辉腾锡勒黄花沟景区被评为4A级景区,凉城县岱海旅游区积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被自治区确定为70周年大庆献礼项目。卓资县林胡古塞旅游区、红召九龙湾生态旅游区、红石崖旅游景区、后旗火山草原旅游开发项目等20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今年共完成投资16.4亿元,因建设规模大、档次高,已成为乌兰察布市旅游景区的后起之秀。

  “草原皮都”、“避暑之都”、“神舟家园”、“全国优秀自驾旅游城市”等品牌形象不断深入人心,在全国引起广泛好评。

  “农家乐”成了“香饽饽”

  郭彬是个80后“驴友”,现在北京工作,闲暇时他总爱召集三五好友,来到草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感受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去年7月,他带着一家五口驱车来到了白银查干镇白音淖嘎查西坡浩特农家乐。在这里他们一家人度过了欢乐而难忘的两天一夜。

  “我们一家人在西坡浩特农家乐玩的非常开心,我们也像当地人一样穿着蒙古族服饰,吃手把肉,喝奶茶、住蒙古包、骑马射箭,体验草原的壮美与辽阔。第二天还观看了蒙古族歌舞、马头琴表演,参加了察哈尔婚礼,晚上还围着篝火纵情舞蹈歌唱,感受游牧民族的热情与豪爽,令我们全家人流连忘返,明年夏天一定要再去一次。”回想起去年夏天的草原两日游郭彬印象深刻。

  近年来,以农家乐、特色民宿、采摘园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为我市旅游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农家乐本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让从事农家乐、牧户游的农牧民依托家门口的青山绿水与天然草场吸引各地游客蜂拥而至,让大自然成了当地人致富的“聚宝盆”。

  一些农家乐、民宿、采摘园所处地草原辽阔、蒙古族风情浓厚,一直保持着淳朴的民风和蒙古族热情好客的传统,小伙子能骑善射,姑娘们能歌善舞,蒙古餐饮地道正宗,成为各地游客体验牧区生活的理想去处。每年祭敖包、那达慕大会、草原文化节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采摘”成为“农家乐”的一大特色,从过去的采摘蔬菜瓜果增加到现在的采摘花草,花样不断翻新,虽然采摘的价格与购买相比并不便宜,但是游客们却还是乐此不疲。而更让游客交口称赞的是一些“农家乐”把当地的生活习俗与文化艺术有机结合,让“农家乐”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生机活力。传统的服饰、美味的饮食、淳朴热情的民风再搭配骑马、射箭、摔跤等特色娱乐项目,让众多游客在感受草原文化的同时发出了不虚此行的感叹。

  “从2006年营业以来,我们农家乐就不断壮大,从只能接待十几人到现在年接待能力2000余人,今年又新增了一些设施,开设了一些娱乐项目。现在已有19顶蒙古包了,其中豪华包4顶,水、电、路、网络都已铺设完成,期待2016年的营业额能再破纪录。”西坡浩特农家乐负责人庞海龙告诉记者。

  “一卡通”畅游四地名景

  “一卡通”全名乌大张(京)旅游惠民“一卡通”,是将乌兰察布、大同、张家口和北京四个城市中主要景区景点的门票汇集起来,依托中国邮政惠游网络体系,结合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用一套纪念邮票(门票)的形式,以优惠的价格向游客出售的一套旅游优惠门票。

  “一卡通”将乌大张京四地的旅游产品串珠成线,真正形成贯通四地的旅游精品线路,不仅有助于四地区域旅游合作走向实质化,也对四地间景区的宣传营销,互为客源地,扩大各地的市场容量起到积极作用。“一卡通”以最优惠的价格吸引三地城乡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带动区域旅游客源互动交流,促进了多区域吃、住、行、游、购、娱等跨行业旅游链条的发展,对推动乌大张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加快融入京津冀步伐,促进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乌大张(京)旅游惠民“一卡通”现由内蒙古京咫蒙旅游传媒公司统一发行,据工作人员介绍,“一卡通”的有效使用期限为一年,在一年的有效期内,游客可凭借“一卡通”游览乌大张京四地29个指定旅游景点,截至2015年,“一卡通”已销售4370余张。原本1300元的门票,使用“一卡通”只需128元便可畅游29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优惠的价格,便捷的使用方式使“一卡通”越来越受到乌大张京四地游客的青睐。

  “一卡通”涉及的29个景区景点分别是:内蒙古:岱海、恩格贝、苏木山森林公园、美岱召、夜鸣沙、南海湿地风景区、梅力更风景区、辉腾锡勒;山西省:五老峰、永乐宫、北武当山、明代监狱、乌龙峡、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尧庙、恒曲历山;河北省:抱犊寨、白洋淀、野山坡白草畔国家森林公园、鸡鸣山、崇礼县冰雪博物馆、廊坊金丰农科园、元中都遗址、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北京:慕田峪长城、孤山寨、京东大峡谷自然风景区、桃源仙谷。(记者冯丽芳)

[责任编辑 孙静华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严寒砺精兵
下基层“种文化”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不畏严寒砺精兵
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