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是一个让铁南棚户区居民永远难忘的日子。李克强总理登南山、走小巷、入棚户、访居民,对棚户区的老百姓庄重承诺:“一定让你们住上新房!下次我来看你们的新家……”为圆百姓宜居之梦,从那一刻起,红山区拉开了铁南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大幕。
掀过了一页页日历,铁南棚改脚步铿锵前行。2016年1月25日,记者来到红山区棚改办,副主任田艳利介绍了工程进展情况。铁南棚户区占地3平方公里,涉及居民3500户、企业73家,需征收房屋面积50万平方米,估算改造投资77亿元。按照总理“让棚户区居民三年搬进新居”的重要指示,红山区提出了“一年大变样、三年全完成”的工作目标,并自加压力将周边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纳入改造范围,改造面积由3平方公里扩展到5.6平方公里,涉及居民由3500户增加到7300户,其中5000户进行征迁安置,对城南村和曲家沟村2300户进行村庄整治。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截至目前,征收工作基本完成,安置小区全部动工,基础设施同步跟进,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果。2015年年底铁南棚户区完成投资总额达到23.5亿元。
征收——
目前,3平方公里棚户区征收基本结束,剩余27户居民正在履行诉讼征收程序;扩面的周边棚户区1500户居民房屋和71家企业征收已完成入户摸底,年底将完成征收任务。在征收工作中,红山区抽调400余名干部,推行“区级领导包点、街道班子成员包片、部门一把手包组、业务单位一条龙服务、回迁居民一站式选房”的工作机制,采取民众意见一线听取、安置政策一线解读、矛盾纠纷一线化解、困难群众一线帮扶、工作成效一线锻炼的“五个一线”工作法,并对签订补偿协议在期限内搬迁完毕的居民,给予现金、优惠价购买安置房面积等奖励,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同时设置信访接待室、警务工作室、法官工作室和检察官工作室,现场接待上访群众,现场解决民事纠纷,在征收过程中,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和安全事件,做到了阳光征收。
安置——
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铁南棚改通过购买存量商品房安置、货币补偿安置和发放租房补助安置三种方式,对被征收的5000户居民进行分类安置,其中购买商品房安置682户、货币补偿安置174户、每月每户发放不低于800元的过渡费安置4144户。
同时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规划新建安置房7422套68万平方米,一期1140套10万平方米安置房已完成主体建设,年内单体交工;二期984套9.4万平方米安置房正在进行基础施工;三至六期5298套48.4万平方米安置房正在进行冬季施工。在棚改安置工作中,市直部门设置审批绿色通道,采取集中审批、并联审批和“一事一议”等方式,保证了安置房手续快速有序办理。
配套——
为确保回迁居民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红山区坚持安置房建设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目前,作为贯穿铁南棚户区的城市主干道——铁南大街已开工5.6公里,竣工3.6公里。链接铁南棚户区和老城区宁澜南路下穿隧道正在进行收尾工作,正待竣工通车。连通铁南大街和城市东环路的城南立交桥、12公里一二期支线路网、25万平方米西片绿化以及学校、幼儿园、文化中心等工程已完成各项前期工作,今年3月末进场,全面开工建设。
融资——
为保证铁南棚改资金需求,红山区采取“五个一块”的筹资模式,即财政拿一块、上级补一块、银行贷一块、社会融一块、腾空土地商业化运作一块,政府拿一定的资本金启动铁南棚改,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用于资金运转,最后通过市场化运作,出让可开发地块,回收资金还贷。据统计,现已争取上级各类补助资金13亿元;争取国开行、农发行、兴业银行、包商银行等银行贷款35.5亿元,已到位贷款12.4亿元。此外,还采取PPP融资模式,引进山西建工集团参与26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将城南立交桥、铁南大街部分路段及12公里一二期支线路网整体打包成一个市政路桥PPP项目,目前已完成实施方案改编。
倾力绘就民生画卷,为圆百姓宜居之梦。记者了解到,2016年,红山区将继续举全区之力,全力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年底完成铁南棚户区改造任务。(记者张启民实习生孙宇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