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兴安盟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十个全覆盖·走进102个旗县】扎赉特旗:我们村也像城里一样美!
 

  曾经困扰着扎赉特旗农牧民群众的住房难、就业难、子女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出行难、购物难等问题,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推进,如今都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想不到我们村也可以像城里一样美!”“孩子能就近入学、能接受这么好的教育,我们很满意”“吃穿全不愁,心里松快了,我们没事就去广场跳跳舞、健健身”……村子靓了,百姓富了,农牧民的张张笑脸就是对扎赉特旗“十个全覆盖”工程最生动的“点赞”。

  记者 胡日查 高敏娜

  2015年,共投入资金9.94亿元,实施了142个行政村157个自然屯的“十个全覆盖”工程。

  完成街巷硬化930公里,危房改造项目新建3958户、维修2797户、无指标自建2316户。

  安全饮水项目新建75处、维修67处,电网升级改造82.15公里,安装户户通6万套,村村通电、移动、联通信号实现了全覆盖。 卫生室142所,幼儿园76所,便民连锁超市209个,文化室设备配套157套。养老保险和高龄津贴补助达到了应保尽保。

 

  杜友富(扎赉特旗好力保乡五道河子村村民):

  现在住在村里,感觉真是哪都不一样了,要说我们村的变化,那简直就是“老虎吃天——没处下口”,都不知道从哪开始说起了。

  先说说我们家吧,咱家今年变化最大的就要数这个60平方米的新砖瓦房了。在以前,那可都得是家里人口多、家庭条件好的才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我和我老伴今年都60多了,儿女也不在身边,要是光靠我俩,真是没能力、没精力盖房子,没想到政府帮我俩圆了梦。新房子住着就是舒服暖和,屋里也敞亮,今年春节我们家肯定过得最舒心。

  还有就是这院墙,以前农村都是破土墙、东倒西歪的,现在就跟小城墙似的,可漂亮了。家家户户院里也都硬化了,抹上这水泥地,不光人进出干净了,村里种水稻的人家收完水稻,干脆把水稻卸到院里,都说这样晾晒水稻特别好,不捂、不生芽还干净。

  我5岁的时候从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镇来到这儿,家族里不少亲戚还生活在那边,我们前几天联系过,我让他们正月有空过来看看。他们上次来还是前年,那时候村子还没开始建设呢,他们今年过来指定找不着我们家了。你瞅现在这房子都是一样的,大门院墙也是统一的,家家户户院里院外干干净净,别说他们外地来了的,天擦黑路灯没亮那会儿就连我自己有时候还走过劲了呢。

  儿子在长春工作,老打电话想接我们老两口搬去城里长住,我跟他说,你现在就是给我啥条件我也不走,我就搁这村里养老了。说实话,现在我们村儿这环境,来参观的城里人没有一个不说好的,都可羡慕我们了。

  我现在在村里新建的综合体里负责烧锅炉、打扫卫生,一个月挣1000块钱,钱虽然不多,但是能有事做,比在家待着强多了。不光是我,现在村里的人冬天都闲不着。这段时间,村里的文艺骨干张淑艳天天组织大伙儿到文化活动室排练节目,准备村里的春晚。我们春晚的节目有三句半、二人转、小品、拉场戏、唱歌,这都是我们村民自己创作的,写的都可好了,我给你们背一段:美丽乡村我的家,十个覆盖遍地花,产业扶持特色化,发财吧;五道河子好地方,五谷丰登满粮仓,喜庆丰收艳阳照,奔小康!

  村里的幼儿园那更是没的说,由村里合作社补贴,不仅免学费,还对本村的孩子免一顿中午的伙食费。现在家里有小孩的都不用送到巴岱那边上学了,上地里干活时捎带着就能送孩子去幼儿园,不仅农忙的时候不误工,还省了一大笔钱。现在幼儿园有三四十个孩子,许多外乡邻村的也都把孩子往我们这儿送呢。

  这环境啊,真是能改变人,村子整成这样,我们也都自觉开始注意卫生了。以前没啥环境意识,那大街上的垃圾,这儿一堆那儿一堆的,可埋汰了,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过去我也是把院子里的脏东西往大街上一扫就不管了,大风一吹爱哪去哪去。现在,大伙你瞅我我瞅你,都比着干。再说这都住进新房了,环境不好也不配套啊,咱住着也不舒心不是。

  所以说我们村不光环境变化大,我们村人的变化更大。就这么说吧,照这么下去,我们村肯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漂亮。现在村里还评选了星级文明户,有文艺明星家庭、勤劳致富家庭、民主团结家庭、家庭和睦家庭、尊老爱幼家庭,大家都争着努力表现想被评上,那牌子往自家门口一挂,多光荣!

  我们村不光建得漂亮,人均收入也高,能达到3万元。其实我们村早先有个名叫“穷五道河子”,那时候连下乡干部都不愿意来,现在能变成这样,都靠我们村的合作社,还有我们的三大致富产业:有机水稻、甜叶菊和甜菜。

  去年,合作社出钱在村里实施了4500亩的旱改水,现在村里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亩,我们家也有4亩地变成了水田,我岁数大了,也种不动地,这4亩地就按600块钱一亩租出去了,这比过去旱田的时候每亩多租了100多呢。剩下的20亩旱地我也都包给了合作社种甜叶菊,一年一亩地给我880元,一年啥也不用干收入也不少。 有句俗话说“要想过得好,必须找个好领导”,村里变成这样,多亏了我们有个好带头人。我们村杜文义书记从前年冬天就开始带着大家伙儿种树、备料,去年夏天更是忙,带个小草帽,骑着小弯梁摩托,在村里跑个不停。在一块儿要是没人介绍,你指定认不出他是书记。他最近也没得闲,正在合作社库里弄车斗呢。这眼瞅着快过年了,我没啥要求,就希望新的一年里,我们村的老百姓能在杜书记的带领下,地越种越好,收入越来越高!

 

  民生无小事,民生最关情。自“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扎赉特旗全力推进了142个行政村157个自然屯的“十个全覆盖”工程,使农村牧区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可谓处处有变化、村村有亮点,暖暖的幸福荡漾在扎赉特旗的牧野乡村。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扎赉特旗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滞后,完成“十个全覆盖”建设任务难度大。面对困难和考验,扎赉特旗旗委、政府坚决执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十个全覆盖”作为全旗主要工作,列为全旗头号民生工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合资源、合力攻坚,切实把工程推进与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农牧民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全面推进各项工程建设。

  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打造亮点、提档升级……在工程实施中,扎赉特旗坚持想方设法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不断创新思路,将村庄规划与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不搞大拆大建,而是立足现有村屯的格局和模式进行改造,针对各个嘎查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进行特色规划,既保留了农村的原汁原味,又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百姓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乡村处处洋溢着发展的喜悦和收获的温馨。

  深挖产业发展潜力,打造“一村一业”,做到乡村有特点,美丽有个性。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过程中,扎赉特旗把工程建设与特色产业牢牢结合在一起,坚持产村融合、产村同建,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培育发展适合各地特色的产业项目。通过实施设施农业、“旱改水”、育肥牛养殖、育肥羊养殖、蒙羊牧业园区建设、君和糖业甜菜加工等项目,扎赉特旗把一个个“单打独斗”分散经营的农牧户,缔结成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集团军”。 “三分建设、七分管护”,为确保美好乡村“容颜不老”,该旗还把管理提到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步实施、同步谋划,各地均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工程管理办法或村规民约,建立起农牧户、管护队、嘎查村、苏木乡镇政府、相关部门“五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了“全民共建、多方共管”的格局。在管理中,扎赉特旗还特别重视发挥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在实施“十个全覆盖”中的宣传、动员、组织、管理作用,对“两委”班子实行定岗、定员、定责、定酬、定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基层组织和干部的积极性,促进了“十个全覆盖”的顺利实施,使这一民生工程取得了实效,真正造福于民。

 

整洁有序的五道河子村村民新居。

改造前的五道河子村危旧房。

院墙改造后的音德尔镇红卫村。

改造前的音德尔镇红卫村。

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后,巴彦扎拉嘎乡七家子村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饮水安全项目实施前,巴彦扎拉嘎乡七家子村村民吃水困难。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春运】候车室的...
内蒙古武警森林官...
草原铲雪大叔
根河市现-47.8℃极...
“非遗”年货传承...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品茶香 学文化
黄河内蒙古段全线封河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