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29日以《大棚里面盖大楼》为题,报道了红山区铁南棚户区改造项目冬季施工的相关情况。在温暖如春、零上10摄氏度的大棚里施工作业,确保了工程质量。2月1日,记者进小房、走仓窖,实地采访了专供混凝土的赤峰同仁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和赤峰力明混凝土有限公司,亲眼目睹了铁南棚户区冬季施工所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临近春节,这两家公司的员工们为了棚改工程,不惧“三班倒”,仍然奋战在生产一线。记者用手触摸着热乎乎的混凝土,不禁慨叹:冬季施工用的混凝土质量可靠可信,眼前那些“灰头土脸”的工人师傅更加令人敬佩。
赤峰同仁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红山区东城小房区域,是赤峰经济开发区红山园区内的一家专业企业。站在高高耸立的4个水泥料仓下,公司赵经理对记者说:“铁南棚改是总理牵挂的项目,是棚户区居民向往的安居工程。我们把冬季为棚改生产混凝土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一定保证质量,让老百姓放心。”
质量,质量!记者现场了解到,为了保证质量,同仁公司准备了两条生产线,采取了五项措施:投入150万元在混凝土生产车间皮带廊建起500平方米的彩钢棚,室内生起了炉子,确保恶劣天气正常生产;用锅炉烧热水搅拌混凝土,热水达到65度高温;储存大量原材料,保证冬季生产用料;运输搅拌车加盖3公分厚的棉被保温;投入大量人力,增派质检员24小时现场值班,严把质量关,保证混凝土出厂100%合格。
听介绍,观现场,踏铁梯进入操作室,记者满脸呛灰,看到的是紧张繁忙、规范有序的工作场面。同仁公司混凝土零上10摄氏度以上出机,这是硬性指标。一位质检员把测温器插入混凝土中测温,显示屏上的温度是零上13摄氏度。
在位于喀喇沁旗仓窖的赤峰力明混凝土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近乎同仁公司的相同举措。公司丛经理介绍说,为保证混凝土供应,公司提前对设备和车辆进行了检修,确保冬季生产过程中两条生产线100%运转。储备了足够的砂石骨料,搭建了400平方米的保温暖棚,技术部门提前做了大量试验工作,优选了质量好而且稳定的防冻剂厂家,并根据气温变化准备了多套生产配比,保证冬季混凝土质量。公司锅炉24小时对生产用水进行加热,以满足混凝土出机温度不低于零上15摄氏度,运输车辆全部安装了加厚棉被,确保了入模温度不低于零上5摄氏度……
走出力明公司,天已擦黑。想着热乎乎的混凝土,想着拔地而起的居民楼,记者兴奋地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链接】
混凝土拌和物浇灌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硬化,直至获得最终强度,是由于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泥水化作用的速度除与混凝土本身组成材料和配合比有关外,还与外界温度密切相关。当温度升高时水化作用加快,强度增长加快,而当温度降低到0℃时,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有一部分开始结冰,逐渐由液相(水)变为固相(冰) ,这时参与水泥水化作用的水减少了,水化作用减慢,强度增长相应变慢。温度继续降低,当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完全变成冰,也就是完全由液相变成固相时,水泥水化作用基本停止,此时混凝土的强度不会再增长。所以,冬季施工要求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满足此条件,预拌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不受影响,才能确保工程质量。(记者张启民实习生孙宇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