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内蒙古考察指导工作并作了重要讲话,在隆冬时节,总书记的话,字字珠玑,为自治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6年春节将至,整整两年时间,总书记的祝福与嘱托,期望与要求,凝聚起全区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的勇气,鼓舞着各族人民奋勇前行的干劲。
两年来,“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成为响彻我区的最强音。作为首府地区,市委、市政府更是抢抓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推进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按照总书记的嘱托,自治区坚持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努力把内蒙古打造成为祖国北部边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线。把文化繁荣作为努力打造的“六道风景线”之一,是自治区党委深刻理解党中央对内蒙古总要求所部署的重大任务,同时也是站在时代高度,把文化建设放在更高起点上的战略谋划。
蓝图绘就,号角激昂,首府地区首当其冲,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为了让我们的家园更宜居更美丽,呼和浩特以设施普及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多元化、活动品牌化为抓手,不断完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机制、服务水平,基本形成了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格局。
—个地区、—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道亮丽的风景线,愉悦着人们的身心,凝聚着群众的力量,引领着社会的风尚。如今,这道风景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呼和浩特各族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期盼格外热切,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都格外引人注目。
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改善文化民生,呼和浩特基本形成覆盖市、县(旗、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框架。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面落实。根据《呼和浩特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民族美术馆、文化站免费开放实施方案》,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及市民族美术馆每周开放时间超过56小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活动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42小时。
公共阅读资源持续增加。截至2014年底,全市10个公共图书馆及1004家草原书屋藏书总量达到243万册,人均0.8册;年新增图书15万册,人均新增0.05册。公共阅读资源的总量、人均拥有量、年新增量等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公共数字化服务快速推进。目前,呼和浩特建有市、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0个,乡镇、行政村服务点建成率达80%以上,基本形成由市支中心——县支中心——村服务点构成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市图书馆建立了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可用数字资源达到10TB,九个旗县区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已达2TB。投资105万元建设的和硕恪靖公主府博物馆数字化展厅已正式对外开放。已完成128332户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任务。每年开展公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12000余场。
流动文化服务深入开展。目前,市民族演艺集团和偏远旗县区均配备有流动舞台演出车,每年下乡演出500余次。土左旗、托县、武川县乌兰牧骑每年开展下乡流动演出300余场,全市每年组织各类文化下乡惠民演出600余场。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用有效发挥。市图书馆、群艺馆、民族美术馆、博物馆及旗县区“文图”两馆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中心、辅导中心、组织中心、研究中心、培训中心,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增强。2014年,全市各级图书馆累计接待读者79万人次,人均到馆0.27次。全市开展各类读书活动173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联合开办的公益性“老年艺术大学”及馆内开设的各类专题培训班等,深受群众欢迎。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利用“文化惠民一卡通”“文化进社区”“送戏下乡”“弱势群体文化辅导培训”等形式开展专题服务,有效保障了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着力打造的城市文化品牌活动,如一年一届的“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等,形成了具有浓郁“草原文化”“昭君文化”特色的呼和浩特城市文化品牌。“青城讲坛”“百姓文化大讲堂”等面向群众的讲座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全市每年组织开展“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文化进社区活动”“崇尚文明爱我家园广场消夏文化活动”“周末戏剧大舞台”“送文化下乡”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各旗县区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县一品”活动,如玉泉区的“大召文化庙会”、托县的“黄河旅游文化节”、武川县的“莜面文化节”、清水河县的“长城文化节”、土左旗的“敕勒川民俗文化节”等,丰富多彩、持续不断的群众文化活动局面已经基本形成。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文化艺术精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尤其是精品剧目不断涌现,如大型民族舞台剧《马可·波罗传奇》、大型二人台现代戏《花落花开》、群舞《戈壁沙丘》《遥远的图腾》《父亲的江嘎》等,自主创作了《青山儿女》《君子津》等作品广受好评。文化艺术精品屡获大奖,走出国门,质量上乘,适应了公共文化提供优质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如今,呼和浩特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着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十三五”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面临的,是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自治区从文化大区向文化强区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呼和浩特强化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实力的机遇期。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呼和浩特以更大的勇气深化改革,也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拼搏奋进,呼和浩特的文化风景线必将打造得格外亮丽。(首席记者 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