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国家质检总局:达茂土豆戴上了“法律保护”的桂冠
 

  2016年1月6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对达茂马铃薯等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5〕第162号)。这标志着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达茂旗的马铃薯进入了法律的保护之下。

  达茂旗地域辽阔,有1.66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和66.2万亩耕地,物产丰富、水域充足。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形成了达茂农畜产品绿色、有机、健康的独特品质。经相关部门检测,达茂马铃薯与达茂羊肉的品质与营养成分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其中,达茂马铃薯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矿物质元素。达茂羊肉富含多种氨基酸,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并且无污染、无膻味、肉质鲜美、香味浓郁、风味独特,是羊肉中的精品。同时,希拉穆仁草原旅游景区,境内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敖伦苏木古城遗址,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的永久举办权,以及满都拉口岸的常年开放,为达茂旗的农畜产品走出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一条通道。

  达茂旗市场监督管理局质量标准股工作人员靳有泉说:“随着达茂农畜产品受到市场热捧,一些地区的产品也打起达茂品牌进行销售,以至严重影响了我旗农畜产品市场销售份额及产品信誉度。”为此,2014年6月和7月,达茂旗相继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将达茂马铃薯、达茂羊肉列为地理标志产品加以保护。2015年11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组织专家委员会对上述产品进行了技术审查,同意达茂马铃薯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查、原则性同意达茂羊肉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审查。

  达茂旗有关方面表示,马铃薯、羊肉进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对维护两农畜产品的品质特色和产品声誉,促进达茂旗食品工业的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我公司是达茂旗马铃薯产业的龙头企业,成功申报马铃薯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必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的马铃薯品牌效应,增加马铃薯的附加值,更大程度地推动我旗的马铃薯产业走向市场、增加农牧民收入。”达茂旗九华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效忠说。

  目前,达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50多万亩,总产量在150万吨以上。可供销售、加工用的鲜薯达120万吨以上,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达茂马铃薯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及工业污染轻而表现为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品质好、无污染、表皮光滑,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内蒙古农产品外销和出口量较大的商品之一;“海德”、“九华”、“正丰”等绿色马铃薯产品已享誉全国。达茂羊肉产品已达几十类、数十个品种,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现在已经打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成都等城市。(韩晓宏)

  小知识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获得“地理标志商标”后,受到的法律保护。

  地理标志商标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通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与保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有效地保护优质特色产品和促进特色行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春运】候车室的...
内蒙古武警森林官...
草原铲雪大叔
根河市现-47.8℃极...
“非遗”年货传承...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品茶香 学文化
黄河内蒙古段全线封河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