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第一次没回村子里过年。大年三十那天,一家四口白天包饺子,晚上看春晚。没有来串门的左邻右舍,老爸老妈看会儿电视,卧室躺一会,就这样“熬”过了这个年。
第二天一早拿出手机,发现多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叫“巨宝河村”。打开一看,虽然里面仅24人,但聊天信息已过百。群里有村子里的叔叔大爷、有许久未谋面的玩伴;有的熟悉、有的不熟悉,有的知道名字,有的只知道是谁家二儿子、谁家三闺女。
小时候,村子里住着有四十多户人家,现在,估计已不足二十户,村里的人与事在记忆中也越来越模糊。不知村里的哪位“热心人”建了这个微信群,一个拉一个,多年在外谋生、难以谋面的乡亲们在微信群里晒乡愁、拉家常,家长里短地聊起来。慢慢的,不少人不少事开始变得清晰,浓烈的乡愁不断涌上心头。
群里有的叔叔大爷们不太会用手机,感觉书写太慢或写字不顺溜,就直接语音拜年。轻点屏幕,就听到了乡音,这样的微信群,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来说,别有一番年味。
“久在外地难见面,入群一聊在身边……”已在包头打工快二十年的张哥用这一句“诗”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原来,村里和他年龄差不多的李哥也在包头待了十多年,两人还同住昆区,群里直接相约,当晚就聚在了一起。
村里有很多习俗,比如大年三十接“神”,一般都得半夜一两点钟,都在等着村子南面的“神灯”升起来。各家接完神,全村的所有男子们会一起“上庙”,就是到村里的龙王庙前点旺火、放鞭炮、上香、磕头、许愿。初一一早,全村男女老少会到村南面一起迎“喜神”……
今年过年,回村的人走亲访友,共叙乡情、亲情;没回去的人,守着微信,寻找乡愁。回去的人在微信群里发一些村子的照片、视频,不在现场的就围观辨别,这是谁家的大门、这是谁家的猪圈……
转眼间春节假期已结束,年也基本过完了,但微信群中的年味依旧浓郁,“明天初八,八仙过海,上午记得来我家喝酒”;“我初十去呼市,去了联系你,咱们在那坐哇”……(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