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
2016年,呼和浩特市如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呼和浩特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呼和浩特市代市长李杰翔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了答案。
化解落后产能
以消化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研究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和分类推进措施,实现去产能与促转型协调推进。通过严格环保、安全、能耗标准,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积极消化尿素、电解铝、PVC、水泥等领域过剩产能。
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及技术改造,强化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保障,推动传统行业、困难企业调整结构、加快转型、拓展市场。
消化房地产库存
出台购买商品房减税减费政策,适当放宽住房公积金发放条件,培育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全面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回迁购买一批;激活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创客地产、“三创”社区搞活一批;引导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商品房户型结构,开发养老、文化、体育、科教等新型房地产业,全力打通供需通道,转型升级一批;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城,就业购买一批;加快解决环卫工人、公益性岗位从业者等相对困难群体住房问题,政策保障一批,有效缓解房地产库存压力。
降低企业成本
扩大大用户直购电范围和电力多边交易市场,切实降低主导产业用电价格和成本。发挥好再生水的低成本优势,提高化工、电力行业竞争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把降成本、去产能和发展新兴产业、公共服务行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完善三级物流配送网络,科学布局大型物流园区、分拨配送中心和末端网点及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型便捷的物流配送模式,构建更加高效快捷的物流配送体系。
补齐发展短板
以“十个全覆盖”、脱贫攻坚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加强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促进发展要素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集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地下综合管廊、机场迁建、地铁、道路交通、环保整治、生态绿化为载体,扩大有效投资,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保障和服务水平。
稳控金融风险
推进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做好政府存量债置换工作,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认真梳理政府与企业债务关系,扎实做好债务清偿、债权清缴工作,切实保障各类有效投资的合理流动性。强化金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坚决遏制和打击非法集资。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涉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金融风险的底线。
培育创新环境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设立创新奖励扶持资金,围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加快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实用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引进、平台载体建设,年内完成呼和浩特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培育10家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后备上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深化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合作,启动呼和浩特公共实训中心项目,推动重点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研发机构10家以上。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文化创意,年内争取5个众创空间试点基地获得自治区认定,集中扶持回民区金海网创、玉泉区大盛魁文创、赛罕区农创、开发区留创等园区和新城区“三创”社区建设,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服务平台。
推动就地交易
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农牧业的深度融合。支持伊利、蒙牛等企业完善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全面实现管理和产品数字化;推动中环光伏实施工业4.0智能化改造,实现产能和功能同步升级;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用能全过程动态监控和优化管理;结合“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鼓励支持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商贸物流配送体验,推动线上线下就地交易。
新建续建亿元以上项目371个
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新建续建亿元以上(房地产5亿元以上)项目371个,其中,产业项目68个,基础设施项目11个,城镇化项目209个,生态环境和节能减排项目23个,社会民生项目52个,农林水项目8个,全年力争完成投资1056亿元。
加快建设呼张高铁
完成白塔机场迁建报批并正式开工,加快建设呼张高铁、呼准鄂城际铁路,开工建设老牛湾通用机场。全面启动国道209线呼武段大青山隧道及引线工程、国道110线呼协段改造工程、清水河冯家塔至老牛湾沿黄旅游公路建设,积极推进省道311线武川至杨树坝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完成呼塔一级公路二期工程。加快实施一批水利、电力改造建设项目,切实提升城乡发展保障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鼓励土左旗、托县、和林县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奶牛规模化养殖、优质牧草种植、设施蔬菜等产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农畜产品。年内使本地蔬菜供应率提升5个百分点,奶牛单产提高1吨,牧草亩产增加200公斤。大力开发旅游休闲观光产品,在市四区城郊地区培育发展一批高端农创园、采摘园、观赏园、农耕文化园,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美食为一体的农家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林牧渔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