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通辽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筑牢屏障 打造生态文明的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新闻网  16-03-08 17:04 打印本页 来源: 通辽日报  
 

  —— “总书记考察这一年”专题系列报道之六

  一年前,总书记在考察我区时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14年,通辽市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不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大力推进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规划落实了五大生态主体功能区布局,着力抓好罕山、大青沟等重点区域源头保护,罕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155万亩。着力抓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启动建设通辽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和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治理工程,城郊“百万亩”森林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行最严格的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大力发展生态节水农业,年节水4亿立方米。坚决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排查整治,深化大气污染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大气细颗粒物浓度比2013年下降1%,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五大功能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包图布信,科左中旗乌斯吐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自2008年成立保护区管理所,他便来到了这里,日复一日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初到保护区,包图布信被这里的美丽景色与清新空气所吸引,即使连续多日在管护站执勤也未曾感觉乏味。每天一早,包图布信检查过监控设备之后,都要在保护区巡视一圈,防止周边牧民将牲畜赶进保护区。巡视期间,他还担任着“检查员”的职责,若发现有林木破坏严重的区域,他都要记录下林木的种类与位置,待回到管护站之后,与同事一起培育树苗并对其进行补植补造。

  “这里每年的6、7月时景色特别美,那时趁着闲余时间我都会带着家人来游玩。”包图布信每每想起自己年幼的女儿来到这里的神情时,都喜由心生。“我姑娘儿一说要到这儿来,就特别兴奋,不带她来的话,她还不乐意呢。”

  包图布信所在的乌斯吐自然保护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森林草原生态为主,总面积达6万亩,是科尔沁沙地腹地保存较为完整的植物群落,具有科尔沁沙地自然植被的原始性和代表性,也是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之一。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生物多样性实体示范价值和示范效应,我市决定在罕山自然保护区、大青沟自然保护区、乌斯吐自然保护区和奈曼旗老哈河南岸封禁保护区建设四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力争通过15到20年的保护与开发,实现我市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生态脆弱的欠发达边疆民族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生态文明树立样板。

  一年来,我市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物多样性保护只是其中一项工作。《通辽市2014年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指出,按照“一条红线、三个环节”要求部署,科学规划,在发展中保护生态,以保护生态促进发展,对全市6万平方公里逐块规划建设,规划落实总面积近7000万亩的五大生态功能区布局。

  北部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规划功能区200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2%。区内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施重大工程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推进水资源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加大矿区植被保护和恢复力度,保护山地草原。

  中部干旱带坨沼地和疏林草地植被自然恢复生态功能区。规划功能区220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4.5%。深入开展“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专项治理行动,监管人员巡回督查,对重点地区严防死守;对生态恶化地区实施整村搬迁转移,对生态脆弱地区全年禁牧;改造棕壤土渍涝盐碱地,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加强防护林网建设。

  三河冲积平原农田保护生态功能区。针对日益缺水而农牧业用水比重大、用水效率低的严峻现实,规划建设三河冲积平原农田保护生态功能区。划定耕地保护红线,狠抓生态农业节水,建成800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粮食功能区,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2014年建设农田防护林77.7万延长米,保护农田14万亩。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呼和浩特:非遗齐聚...
铁路春运剪影
闹元宵
诵经典 承母语
“乌力格尔”唱响...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天籁之音“颂春”
牧区娃的幸福“学堂”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