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也能坐在教室里安心读书,住在保障房里惬意享受生活,破烂不堪的村庄变得画一样美……一个个幸福的画面是松山区民生改善的生动注脚。“十二五”期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松山区没有停止民生发展的步伐,累计投入115.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财政总支出年均80%以上。
没钱也能上学、就医
【幸福时刻】 2014年9月,家境贫困的小王成为松山一中学的高一新生,享受特困生资助和爱心救助基金,学校免除了住宿费和智能英语学习费,小王上学几乎不花钱。然而入学不久,他就被查出患有红斑狼疮病,父母变卖所有值钱东西仍付不起高昂的医疗费。走投无路中,学校伸出援手,并动员社会力量筹集10万元,政府也利用救助政策给予帮助,终于让小王的疾病得以治愈。教育部门人员还告诉他,考上大学后,还能享受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他不会因为缺钱上不了学。
【幸福记录】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特困群众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十二五”期间,松山区3.3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15年,该区城乡低保标准年人均提高204元、144元,发放医疗救助等救助金1.1亿元、低收入农户冬季取暖用煤补贴4202万元,城镇4523人找到就业“饭碗”;资助困难家庭学生74158人共9080.55万元。
保障房给了他们温暖的家
【幸福时刻】北城嘉园小区,午后的暖阳照进屋子,78岁的鞠红川老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老伴盘坐在靠窗的床上晒太阳,享受着生活的惬意。
这是一套36平方米的廉租房,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室内干净明亮。老两口是城镇“三无”人员,靠政府资助金生活,此前一直借住亲戚家。“是政府的保障政策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鞠红川说。
【幸福记录】 “十二五”期间,松山区共建设保障性住房9.51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12000户,13760户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得以解决。2015年,该区完成470套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运行,避免了“夹心层”的出现;保障房覆盖范围由低保家庭逐步扩大到低收入家庭,让更多城镇弱势群体享受到这一政策“阳光”。
脏乱村变身画中村
【幸福时刻】初头朗镇孤山子村数百栋白墙红砖瓦的农家院整齐地排列着,村民杨永梅通过微信邀请市区亲戚周末来家里度假。杨永梅的楼房360平方米,楼下一半出租,一半卖蔬菜水果,楼上住所内,带洗浴的卫生间、厨房、客厅等规划整齐,居住条件不比城里差。
过去,杨永梅所在的村子土房、石头墙,粪便、杂草遍地,扬尘的土路坑坑洼洼,她从不敢邀亲戚来家里。让她腰板挺直的是“十个全覆盖”和移民搬迁工程。2013年,孤山子村借水库移民村整体迁新址之际,统一规划院落,新建砖瓦房,临街处还盖了二层楼房。2014至2015年,松山区在该村投资256万元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整治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村庄变了样。
【幸福记录】 “十个全覆盖”是松山区最大的民生工程,2014至2015年投资10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244个行政村、3个国有林场和17个扩面自然村环境治理,改造危房4746户,饮水安全覆盖36114人,硬化街巷531.8公里,新建卫生室、文化室及便民超市435个,实施校安工程15所,发放养老金、高龄津贴6697万元。
2016年,松山区又开启了建设幸福松山的新征程,将筹集19.2亿元实施923个自然村“十个全覆盖”和环境治理工程,投资2600万元建设100套保障房,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记者孙桂娟通讯员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