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析“十三五”时期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求,力争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今后五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投资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五大基地”建设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提高,预期我区电力总装机、新能源装机和电力外送能力均居全国首位。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将历史性实现地上有高铁、地下有地铁,铁路、公路、航空全面发展,连接内外、覆盖城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万美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农牧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要素结构优化,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内涵发展质量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左右,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乌海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持续壮大,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达到25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左右和9%左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预计缩小到2.7:1,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明显上升。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显著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80.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旗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左右。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左右。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46%,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国家要求,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贡献更加突出。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市场化程度提高,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产权得到有效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对内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90亿美元左右,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45亿美元。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