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人物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巴彦孟和:群众叫他“林书记”
 

巴彦孟和(中)同库伦旗班子成员在植树中留影。

学生们在擦拭巴彦孟和的雕像。(图片由作者提供) 

  他不姓林,可群众偏偏称他为“林书记” 。

  为改变内蒙古生态环境最恶劣、最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他在位于柳河源头的库伦旗,几乎耗尽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

  他走了,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遗产,留下的是一片青山绿水和柳河下游几百万群众的安宁幸福!

  人们深深地怀念他、感激他,为他立了一尊汉白玉塑像,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

  他,就是原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库伦旗旗委书记、达斡尔族优秀党员巴彦孟和。

  开辟林果副三大基地

  柳河,素有“小黄河”之称,是东北著名的多泥沙河流。库伦旗就坐落在柳河源头,因而成了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水土流失面积4315平方公里,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91.4%。

  土地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库伦无奈被“库伦沟”取代,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尤为严重的是,柳河源头的安危,直接关乎着下游几百万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柳河源头不治,库伦不富,东北不稳,国家不安!

  1961年5月,40岁的巴彦孟和临危受命,任库伦旗旗委书记。这位来自于黑龙江省嫩江县的达斡尔族优秀党员,迎来了他人生中最严峻的挑战。

  上任伊始,巴彦孟和面对的生态现状令人触目惊心:

  因缺烧柴,有的村民竟然在雨天劈炕沿木、烧旧衣物引火煮饭;因缺檩木,许多村屯危房累累,一些村民夜间怕屋塌而睡不实。

  由于生态不断恶化、水位下降、水源奇缺。有的地方全村仅一口深水井,村民顶着星星排队汲水,井辘辘吱吱呀呀从黎明一直响到深夜……

  一幕幕凄惨的情景,让巴彦孟和心如刀绞。他痛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对库伦实施脱胎换骨的改造!

  巴彦孟和针对当地山多、坡多、沟多、沙多的特点,经反复研讨、论证,提出破解库伦生态困局的方略:开辟林果副三大基地——

  创建林业基地:建林场、辟苗圃,为大规模绿化荒山荒沙创造先决条件;

  创建果树基地:开发新品种,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创建副业基地:大力种植油料作物,加快脱贫步伐。

  伴随着一片锄光锹影,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绿色战争”,在九曲柳河源头打响了。

  在“国栽国有,社栽社有,队栽队有,村民宅前屋后栽树归各人所有”的造林政策激励下,全旗先后建成10家国营林场,开辟大小苗圃78处,育杨柳、红枫、紫穗槐等苗木1800余亩,育苹果、樱桃、桑葚等24种果树苗木700余亩,并大量引进紫花苜蓿、沙打旺、蓖麻等牧草和油料种子种植。

  一个又一个生态建设奇迹,崛起在贫瘠苍凉的库伦大地。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晒晒我的全家福
小气象迷
创业带动就业
气象科普进校园
录制前的准备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第一书记”春耕忙
候鸟嬉戏达里诺尔湖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