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活了,就是儿子在成长
2003年4月22日,易解放在塔敏查干沙土上挖下第一锹后,植树事业正式开始。
她雇用当地的村民,用拖拉机在干黄土地上刨出1米深的条沟,大家在沟里每隔两米栽下一棵杨树。300多名村民,连续干了3天,种下1万棵杨树。看着一排排整齐的树苗插在了荒无人烟的沙漠,易解放泪流满面:“儿子,你看见没?妈妈在帮你完成你的心愿。”
可是,等第二天回到种树的区域后,易解放一下子傻眼了。北方的大风将一些树苗连根拔起,有的树苗不知去向。几天的辛苦和投入的资金被一场大风刮得干干净净。
但是,易解放没有放弃。“日本有句老话‘石头上面站3年’,意思是说,创业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好比在石头上冷冷清清地站上3年。我当时做好了在这石头上站5年的准备。”
这个上海女人在林地附近的村民家住下了。她慢慢发现,这里地表半米以上的沙很干燥,必须再借人力深挖五六锹,才是合适树苗生长的土壤。
很快,1万颗杨树苗再次种了下去,易解放像看护孩子一样看着这些树苗。有时夜半风起,猛然惊醒后,她会赤脚奔向林地,查看树苗有没有被风吹倒。小树苗栽下的第3天,一年无雨的库伦旗终于下了一场透雨。易解放激动地跑到雨中,像个孩子似地喊着:“睿哲,一定是你在帮助妈妈!”
树苗的良好长势给了易解放极大的信心,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树种了下去……她和丈夫坚信,树活了就是儿子在成长,儿子的生命会在成片的绿色中延伸。
2007年,库伦旗的百姓为杨睿哲建立了一个纪念碑,碑的正面是易解放夫妇给儿子的一段话:“活着,为阻挡风沙而挺立;倒下,点燃自己给他人以光明和温暖。”
13年植树250万棵
每年3月底到10月中旬,易解放都在沙漠中植树。
2010年,易解放腹痛难忍,在志愿者的再三催促下,去医院体检发现肠子里有癌细胞。但手术后第8天她就下床工作了。2012年,动过手术的伤口又痛了起来,回沪后发现已经肠粘连,急需再次手术。2013年,她又一次躺在手术台上,刚刚出院,就匆忙赶往内蒙古。
“伤口裂开了,我就用手把肠子按回去点。”易解放笑笑,“很多人听起来都觉得很可怕,没办法,种树是有季节的,不能耽误。”
冬来暑往,越来越多的人在听说易解放的故事后,加入了她的队伍。过去几年,每年都约有300人次的志愿者随她赴内蒙古种树。
她坦承,目前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为了种树她已经把上海的两处房产卖了。“当时很多人劝我们,儿子不在了更应该留点钱养老。”在经历了人生的巨变以后,她看开了:“我们去世后,是不可能带走一分钱的。但如果把这些钱变成种下的树,它们就会永远留在这个世界上。”
为了省钱,易解放坐船去日本,忍受头晕目眩的两天两夜。在北京,她就住在40元一晚的地下室中。身上穿的是几十块钱的衣服,一趟趟换乘公交车奔走在企业之间,谈合作、要支持。“沙漠种树要的是成活率不是做秀,每一步都要花钱,买新苗、补植、后期管护等等,我只能尽量去筹、去省。”
最初的3年,易解放几乎完全靠一己之力,发动当地政府和群众义务植树。购买树苗的资金来自夫妻俩的积蓄和“NPO绿色生命”在日本募集的资金。后来,“绿色生命”在国内分别挂靠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内蒙古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了两个公募基金,号召捐10元钱植一棵树,募得的善款都专款专用于购买树苗和植树。
2010年,易解放和她的组织提前完成了1万亩生态林的种植目标,树木成活率达到80%以上。第二期计划,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内蒙古西部,2011年5月,易解放与蹬口县政府签订在乌兰布和沙漠援建1万亩梭梭防沙林协定。 “13年来,我们一共种树250万棵。我向公众承诺,会一直做到我走不动为止。”如果说,易解放当年植树是为了抚慰自己的丧子之痛,那么如今更是为了那片土地的未来。(记者 施佳丽 李晗)
易解放
易解放1949年出生于上海,早年东渡留学,在日本一家知名旅游公司工作。2000年,儿子不幸去世,为了信守对儿子的承诺,投身公益事业,成立了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NPO)“绿色生命”组织,出任理事长。2002年,辞去工作与丈夫杨安泰一起来到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的沙漠种树。后来,“绿色生命”在国内分别挂靠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内蒙古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了两个公募基金,募得的善款都专款专用于购买树苗和植树。13年来,共组织种树250万棵,先后荣获中国百名优秀母亲、第五届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第三届感动内蒙古十大人物、2014至2015年度上海市杰出志愿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