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化德县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市委“三篇文章”为统领,开展以“十个全覆盖”和“五城联创”为重点的城乡建设,发展壮大“三个一”特色产业,打造“六大基地、两个屏障”,培育四大新兴产业,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发展现代农牧业化
化德县围绕优质马铃薯、蔬菜、燕麦、生猪、肉羊五个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工业化、市场化水平,走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发展特色农牧业。按照“稳薯、优菜、扩燕、增猪”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种养业结构。马铃薯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燕麦面积达到30万亩,杂粮面积10万亩。冷凉蔬菜面积发展到10万亩。肉羊大力推动畜种改良工程,重点加大纯寒羊扩繁、多寒、杜寒杂交改良力度。到2020年,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数量达到85处,出栏达到30万只;标准化养殖场数量达到35处,年出栏生猪30万头以上。
发展设施农牧业。大力发展以温室、大棚、膜下滴灌等为主的设施农业,实现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建设和规模化发展。到2020年,新增日光温室面积1500亩,大棚200座,膜下滴灌面积6万亩;农业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0%、80%和60%,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
发展绿色农牧业。推行绿色生产,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加强食品原产地及地理标志农畜产品认证保护,培育一批地理标志商标和驰名品牌。培养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民经纪人队伍,积极发展新型流通方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承包、租赁与农牧民联营等办法,建立龙头企业自备核心生产基地。到2020年,耕地、草场流转面积达到30-40万亩,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500家。
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基地建设。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厚重的民俗文化,统筹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建设。“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1-2个集餐饮、住宿、观光、娱乐、采摘为一体的观光休闲生态农业基地,到2020年全县观光休闲生态农业基地达到6个。
推进新型工业化
化德县按照“传统产业促转型升级,新型产业抓培养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做大总量与转型发展并重,稳步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推进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经济向循环化发展,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构建工业产业新体系,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发挥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和区位优势,做强清洁能源产业。将风、光能建设及电网输配统一纳入国家发展框架内。坚持“风光互补、农光配套”的发展模式,与扶贫开发结合,重点发展农牧业光伏发电和屋顶式分布光伏发电项目。到2020年,全县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达到80万千瓦。
打造羊(驼)绒防寒防潮服装研发设计及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加强对全县羊(驼)服装的检测力度,将检验信息录入到服装二维码中,实现产品流通全程可追踪。搭建化德县(羊)驼绒电子商务平台,筹划创客信息产业园,争取到2020年,服装网络销售达到60%以上,培育龙头企业,发挥聚集效应。到2020年,服装产量稳定在3000万件左右,产值达到3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
抓住2020年冬奥会举办机遇,唱响内蒙古大草原“绿色、保暖、防寒”毛绒防寒服装这一品牌,力争培育1个国家驰名商标、4—5个自治区著名商标。
加快产品研发创新。到2020年,拥有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产品研发、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打造合金产业“双百亿”基地
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和能效环保水平,实现低碳、循环、绿色发展。重点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特钢产业。同时,利用铁合金矿热炉尾气余热、余压进行供热及发电,全面提升合金产业综合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到20家,培育2-3户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合金龙头企业,合金产能达到150万吨,产值突破120亿元。打造以京津、环渤海为重点、面向全国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建设“双百亿”合金产业园区。
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围绕薯、菜、麦、肉等优势产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农畜产品深加工。特别要以马铃薯加工为重点,冷凉蔬菜初加工和风味特色乳肉产品加工为基础,提高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提升市场档次,增加附加值。打造以马铃薯、冷凉蔬菜、杂粮、肉羊为主的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培育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3家。
采选加一体化石材生产基地
按照市委“打造保障周边、服务金三角、辐射京津冀重要的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生产基地”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以陶瓷、石材和室内装修材料为主的高端建材产品,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对大理石、钾长石、冶炼废渣进行深度综合开发,提高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重点推动华晨公司浮法生产微晶石项目、忠德陶瓷项目及新型墙体材料项目的建设。
发展现代服务业
化德县积极推进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创新优化服务供给,特别要以改善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着力构建高效优质服务型经济,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增加服务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做强商贸物流业
商贸流通。依托新区建设和发展,加快推动时代购物中心、华联等专业商城建设,打造以家居、日用品等为主的商贸圈。同时,推动伟业汽贸4S店、汽修、汽配、二手车交易市场、动态停车场、试乘试驾中心等功能区建设。推进商业综合体和专业市场建设,发展3—5个区域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加快推进步行街、特色美食街建设。
物流运输。围绕自治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体布局,构筑面向俄蒙欧的跨境商贸平台。围绕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加强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服装产业、合金产业,打造连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辐射三北地区的物流集散地。2020年入园企业达到12家以上,园区吞吐量3000万吨,实现产值80亿元。
发展新型服务业
抓住北京非首都城市功能疏解和国家扶持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机遇,重点培育文化旅游、体育休闲、避暑度假、养老养生四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文化旅游。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将长顺镇建设成为旅游中心城镇、集散服务中心。创新管理和服务,适应自驾车发展趋势,发展星级酒店,完成酒店评星定级工作。
避暑度假。利用化德县清洁的空气资源、夏季清凉的气候环境和休闲的生活方式,结合蒙汉交融的文化底蕴,吸引京津冀周边地区避暑度假,体验乡村文化及生活方式。
体育休闲。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抓住北京—张家口迎办冬奥会的契机,建设具有蒙元特色的体育训练基地和休闲运动中心,引进相关冬奥会赞助商,打造冬奥会绿色运动食品和体育用品供应地。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到2020年,建设成以竞技体育经营、体育咨询培训、体育彩票、体育休闲等本体产业为主的体育产业结构。
养老养生。整合建成的幸福院、城乡互助幸福院、福寿养护院、县城优质房地产资源,发展面对京津城镇人口体验农闲生活、田园风光的养老养生产业,打造功能设施健全、医疗卫生达标、娱乐消费低廉、休闲环境优雅的养老养生基地。“十三五”期间,新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心。开发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健身娱乐、保健、旅游、教育等服务消费产品。创新投融资方式,引进知名养老机构发展连锁经营。
培育服务业新亮点
加快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建设,依托阿里巴巴实施“千县万村”和京东网“先锋站”计划,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和鼓励O2O体验店发展。积极发展金融新业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化德县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进PPP模式,扩大社会资本融资规模。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化德县把创新驱动摆在核心位置,统筹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实施科技兴县战略
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支持企业成立科研中心,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县域外大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重点要聚焦冶金化工转型、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马铃薯良种繁育、肉羊品种改良、种猪扩繁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有机衔接,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在服装园、合金产业园两大产业园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合力解决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
推动万众创新
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完善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合理流动、激励保障、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政策,鼓励创新技术、技能、成果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形式。鼓励和支持园区聘请专家实地指导,提高产业园科技创新能力。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和凝聚一批支撑自主创新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依托主导产业,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切实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推进创业企业工商注册便利化。
创新社会群团工作。贯彻落实《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提高妇联组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作用。培养青年向上向善的青春潮流,塑造共青团作为青年之家的青春形象。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做好人道救助工作。继续发挥好工会的维护、参与、建设、教育等职能,建立困难职工档案。组织文联开展艺术创作和展演,使文联活动进社区、进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