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王彦有一个引以为豪的身份,那就是呼和格乐民间艺术团团长。他的艺术团以他生活一辈子的村庄名字命名,艺术团的团员都是他的父老乡亲,跟他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农牧民。
年过花甲的王彦2010年建立了呼和格乐民间艺术团。每到农闲季节、节假日,王彦就会带着这个由50人组成的民间艺术团,在自己的村庄——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呼和格乐嘎查以及周边的村庄演出。
欢快的安代舞,喜庆的四胡乐,诙谐的二人转,通俗的快板、三句半、好来宝……这些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节目,不仅传承着当地流传千百年的文化遗产,也将党的政策方针和社会文明风尚传递给乡村广大百姓。也正是这些接地气的节目和生活在身边的“演员”拴住了农牧民的心,因此王彦的民间艺术团在当地深受欢迎。
以往农闲时,呼和格乐嘎查的农牧民上午围着牌桌转、中午围着酒桌转、晚上围着麻将转。如今艺术团的乐器一响,农牧民就会跑过来看演出,有一些文艺才华的人会加入到艺术团当演员,利用闲暇时间排练节目,到处演出。
“我们这里的农民很多人都喜欢文艺,但以前仅限于个人爱好,小打小闹,气氛也起不来。现在我们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团,知名度也不断提升,这与政府部门的帮助分不开。”王彦说,当地政府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团骨干人才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等一系列培训指导,使农村各类民间艺术团逐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对民间文艺活动的参与热情。
通辽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齐根柱说,通辽市组织全市9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文化馆专业人员,根据特色和所需,对民间剧团团长及业务骨干进行辅导培训,扶持组建了3000多个民间剧团,实现了每个村均有1至2个剧团,真正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今年,通辽市将加大对民间剧团的扶持和培育,组织全市民间剧团会演,加强专业团体和文化馆业务人员对民间剧团辅导培训的力度,使之成为占领农村牧区文化阵地的主要力量,促进乡村文明建设。(记者 陈磊、勿日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