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走在化德县乡村、田野,处处春潮萌动,生机勃勃。规划整齐的村落,错落有致的砖房,宽敞整洁的庭院,干净平坦的水泥路,精致美观的文化墙,设施齐备的休闲广场,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心里话……眼前的一切,刷新着记者对昔日农村的印象。
穿过一排排红瓦黄墙的农家院舍,记者沿着平展干净的水泥路,来到了白音特拉乡后滩新村村民石凤如家中。“这房子采光好,眼亮,住着舒心,自从搬到这里,心情也更舒坦了。”石凤如边说边笑盈盈地迎上来,邀请记者参观她的新家。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中,化德县按照“整体搬迁,集中新建”的思路,对白音特拉乡后滩旧村危房进行拆除,将43户常住户全部转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后滩新村,政府还出资为每户新建了2个共占地400平方米的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同时依托恒利现代示范园、黄羊滩林下特禽养殖基地、秋雨牧场式奶牛园区等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家乐、采摘观光游等,拓宽增收渠道,鼓足农牧民的钱袋子。
“以前的老房子和这儿可没法比,现在家里有自来水,电视节目也多,村里超市的生活用品也齐全,新修的院落干干净净,砖铺的小道平平整整,生活条件真是比以前强太多了。”回想起去年9月份搬入新房的情景,石凤如仍然兴奋不已,拿出自家的“明白卡”给记者看新旧房的对比照片。性格爽朗的她还跟记者盘算起了自己的致富经,“今年院里的大棚打算种些蔬菜和花卉,全都是订单农业,也不存在风险,农闲时我们还可以到附近的恒利农业公司打工,一天能挣个六七十块,啥也不耽误,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
记者了解到,今年化德县计划投资6.9亿元,对173个自然村实施全覆盖,实施危房改造7781户,拆除闲置院落11082间,街巷硬化329公里,解决安全饮水4984人,新建卫生室18个、文化活动室15个、便民连锁超市27处,电网升级改造8260户,村村通广播电视588户。届时,全县93个行政村、352个自然村的村民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来“幸福全覆盖”,踏上幸福新征程。
在化德县这片土地上,农村环境变美了,基础设施加强了,乡风文明改善了,看病就医有保障了,出门办事方便了……而“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新气象”远不止这些。在推进工作中,化德县始终坚持“十个全覆盖”工程与产业发展、扶贫攻坚、保护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惠民发展新模式,努力形成工程建设的整体效应。并将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和“扶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支撑,充分利用产业基础、资源环境和区位条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农牧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贫困人口脱贫,实现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51岁的陈彦军是白音特拉乡白音特拉村村民,先天双脚患有残疾,仅可以从事简单的劳动,妻子和女儿也有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常年卧病在床,没有任何劳动能力,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自从来恒利公司打工,基本生活有保障了,不用再和亲戚朋友借了,而且离家也近,还方便照顾家人。”这一天,陈彦军又像往常一样,安顿好家里便来到恒利农业公司打工,浇水、种菜、除草,样样不在话下,干的踏实而满足。
化德县恒利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助力农户有效脱贫,不仅将陈彦军等白音特拉村6户贫困户列入企业精准扶贫范围,还吸引周边30多户贫困户到公司打工增加收入。除了劳务帮扶,恒利农业公司针对有种植能力的贫困户,免费提供温室大棚,统一提供苗、农资,并无偿提供技术服务,采取订单方式回收蔬菜,使贫困户有效脱贫致富。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化德县扶贫办主任张世英坚守的扶贫理念。他告诉记者,借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化德县采取分类施策、分户定策,通过易地搬迁、产业带动等系列政策措施,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形成长效的脱贫机制,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据介绍,2016年化德县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着力抓好“三到村三到户”、生态脆弱地区移民、金融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职业教育培训,分类落实脱贫措施。计划年内减贫3606人,其中生产发展脱贫817人,易地搬迁1050人,生态补偿195人,发展教育259人,社会兜底1285人。
化德县县委书记霍建忠告诉记者:“‘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最大的扶贫项目,解决了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的保障问题,如果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和产业发展抓好,也就真正抓好了扶贫攻坚任务,从而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进步。”
白音特拉乡惠民模式的成功探索,映射了化德县带领广大农牧民奔小康的坚强决心。搭载着“十个全覆盖”和“扶贫攻坚”的惠民列车,沐浴着富民政策的阳光雨露,化德县农村牧区发展迎来艳阳天,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与农牧民增收“齐步走”,农牧民踏上幸福生活的新征途,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幸福的生活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