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农牧区新貌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沙窝窝变成“风水梁”
 

  “我承包了2个双孢菇大棚,一年纯收入能上20多万元。过去跑工程辛苦不说,还照顾不上老婆、孩子。现在守在家门口,年收入还翻番!”4月25日,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东达菌业公司食用菌培育基地,40多岁的李建荣黝黑的脸庞上挂着欣喜的笑容。

  李建荣还雇了4位当地的农民工,为他们每人每月支付工资3000元,让这些农户告别贫困成为产业工人,实现了家门口的城镇化!

  东达菌业公司食用菌培育基地位于著名的“风水梁”地区。过去,这里狂风肆虐、黄沙遍地,叫“风干圪梁”。当地老百姓为此编了顺口溜:“春天种了一坡,秋天割上一车,打了一笸箩,煮了一锅,吃了一顿,还剩的不多。”

  近20年来,东达蒙古王集团通过治理沙漠与发展沙产业有机结合,不仅走出了轰动全国的“沙产业循环发展”链条,还帮助1万多生态移民及城镇化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让原是不毛之地的“风干圪梁”转型为绿化率逼近70%的“风水梁”。

  沿“风水梁”穿沙公路前行,只见道路两侧是郁郁葱葱的沙柳和樟子松,它们高低错落,勾勒出一道宜人的绿色风景线。“福源泉生态种植基地”镶嵌在公路内侧,旱柳、竹柳、丛生金玫瑰30多个品种的树苗、花卉正在这里欣欣向荣。占地30万亩的种植基地不仅让沙漠变绿洲,还为东达蒙古王集团的下游产业——刨花板厂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原材料。

  就在种植基地几公里处,东达林沙开发有限公司刨花厂静静屹立在“风水梁”生态圈中枢。年产10万立方的刨花厂创造着年纯收入2亿多元的红利,让沙柳这个“治沙英雄”转身产出黄灿灿的金子。

  这还不算是最精彩的!獭兔养殖基地、有机牧场、有机产品体验馆……致力于发展沙产业和精准扶贫的项目一个接一个。

  正在有机牧场给奶牛挤奶的杨俊英两口子高兴地说:“我们原先自己养奶牛,可当时牛奶行情不好,赔得不行!如今,我俩一个月能有6000多元的纯收入,真正实现了小康!”

  如今,“风水梁”这个生态圈已经形成了种、养殖两大产业链:种植产业链,即将沙柳嫩条做成獭兔专用饲料,剩余主干生产刨花板,用刨花板下脚料和獭兔粪生产菌棒和有机菌肥,用菌棒生产香菇,用菌肥种植有机农作物、再用农作物生产有机食品,发展采摘农业、沙漠观光旅游;养殖产业链,即以养殖棚顶用来光伏发电,以獭兔-狐狸-貉子-貂-狼等循环互补利用,以各自的下脚料依次喂食,再以各种皮毛生产羊绒+皮草复合服饰,用獭兔肉生产有机香肠和各类肉制品、用其内脏进行生物制药,利用兔粪生产沼气作为清洁能源,沼液、沼渣作肥料,最后还田改造沙漠。(记者 李永桃)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包头市五人制足球...
刺绣人生
内蒙古大型科研仪...
出入扫一扫 实名...
别把文明弄丢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乌兰察布机场实现通航
草根足球 享受快乐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