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伦贝尔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绿色锁住黄色沙
 

  绿色是呼伦贝尔的底色。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大湿地,成就了呼伦贝尔绿色生态框架。呼伦贝尔市恪守“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发展战略,过去5年中,坚定不移地走好美丽发展之路,在美丽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美丽,构筑起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期间,全市生态建设投入达63.4亿元。呼伦贝尔人正在努力把这片25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北疆打造成“美丽中国”的示范区。

  呼伦贝尔有着12万多平方公里的草原。绿草如茵、坦荡壮阔的大草原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面积达2000多万亩的3条沙带,犹如疮疤,成为草原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4大沙地之一,呈不规则状分布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之中。沙地由海拉尔河流域、伊敏河流域、新巴尔虎左旗中部3条沙带和新巴尔虎右旗达赉湖沿岸等地零星分布的沙丘组成。

  2009年起,呼伦贝尔全面向沙地宣战,启动了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并将该项工程作为全市公共公益工程的一号工程。全市每年投入1.5亿元治理沙地100万亩,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治沙,将黄色的“沙魔”用绿色锁住。

  在沙地治理中,呼伦贝尔市总结出了“沙地樟子松封育技术模式”“灌草混播治理流沙模式”“机械沙障与灌草混播固沙模式”“樟子松野生大苗移植模式”“杨树野生大苗移植模式”和“容器苗固沙模式”6种成功治理模式。

  2011年,国家在呼伦贝尔市全面启动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以牧业4旗为主的11个旗市区实施总面积1.04亿亩,占11个旗市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77%。其中牧业4旗实施8786万亩,占全市实施面积的85%,占牧业4旗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9%。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受益面涉及873个嘎查村13.7万农牧户,近39万人。“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发放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26亿元。

  地处呼伦贝尔市3条沙带源头的新巴尔虎左旗,从本世纪初期就开始了防沙治沙工作。

  “这么大的面积单靠政府的力量治沙是不够的。我们把当地牧民发动起来,坚持生态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让生态建设和保护者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新巴尔虎左旗副旗长陈高山说。

  孙明山是新巴尔虎左旗绿野治沙试验场场长,早在2011年,他就与当地政府签订了9800亩的沙地治理协议,从此便投入到植树治沙的工作中。在自己承包的沙区内,孙明山先后种植了杨树、樟子松等大型树种。如今,孙明山的9800亩植树造林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原来难以进入的沙地已变得绿色尽染、郁郁葱葱。

  如今,呼伦贝尔市每年造林绿化规模60万亩左右,沙区综合治理100万亩,退牧还草184万亩,草畜平衡保持在1亿亩左右。昔日的茫茫沙海,已经变成了片片林地和绿洲。呼伦贝尔沙区治理项目区流动沙地植被覆盖度,已由原来的不足5%增长到30%以上,半固定沙地由原来的不足20%增长到40%以上。

  众志成城,绿进沙退。7年来,呼伦贝尔市累计治理沙地752万亩,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减少”。 (记者 李新军 ) 

[责任编辑 马铃翔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走进军营 感受绿色
品读经典 光亮人生
职业技能大比拼
相约扎兰,情定花海
说说自己身边爱岗...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球迷婚宴过后现场呐喊
快乐五一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