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乌海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乌海市“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居民钱袋子鼓起来
内蒙古新闻网  16-05-05 11:12 打印本页 来源: 乌海日报  
 

  团结新村的山林花卉培育基地培育各种花卉二百多个品种,不断满足市场需求。(虎成摄)

  产业发展让居民钱袋子鼓起来

  走进奥峰农业公司的温室大棚,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透红的油桃挂满了枝头,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一股果实的清香扑面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一大早,苏翠琴便钻进大棚开始忙碌。

  苏翠琴是泽园社区第三居民小组的居民,去年,她来到市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奥峰农业公司打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固定的收入让苏翠琴的生活有了改观。

  让涉农社区居民脱贫、增收、致富,是乌达区近年来一直在着力解决的问题。根据农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乌达区将产业发展作为村庄发展、居民增收的突破口,在规划设计时就将乌海市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吉奥尼葡萄酒庄、科研育苗温室与村庄建设进行关联布局。

  目前,入驻于市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奥峰公司已经在60多栋温室中种植了油桃、西红柿、尖椒等多种水果、蔬菜,提供了50多个就业岗位,方便附近有意愿的居民就近就业。

  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

  今年,乌达区在高质量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中,将“十个全覆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以旅游产业开发为龙头,同步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采摘等项目,带动农区人力、旅游、房产等资源集聚,打造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小镇;将“十个全覆盖”建设与生态绿化相结合,高标准、高质量抓好生态建设,把乡村绿化美化与村庄产业发展、特色旅游发展融为一体,运用经营理念构建生态型、园林型、经济型农区生态体系。

  乌达区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让产业发展成为农区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促进农区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根本转变。

  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乌达区以推动市场化、企业化、工厂化、工人化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农区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想方设法让农区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依托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一期工程建成的330栋温室,乌达区积极引导农区居民种植反季节瓜果蔬菜,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特色品牌;引进中广核、南农大等公司,计划投资5.2亿元,占地2300亩,建设500栋集光伏、水产养殖、果蔬种植为一体的标准化温室项目;将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与泽园社区关联布局,发挥集聚效应,重点打造第一居民小组与吉奥尼葡萄种植、第四居民小组与农业产业园两个区域的特色亮点;在完成土地确权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巴音敖包、呼和勃勒格地区土地流转,鼓励企业整合零散地块,促使农业产业规模化。

  在改善村容村貌方面,乌达区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将泽园社区第一居民小组保留原有建筑风格、打造以煤矸石红砖为主体材料的环保主题特色村庄;第二、三居民小组以自然节俭型村庄为主题,对新、旧住房进行外立面整治,改善居住环境;第四居民小组鼓励原呼和勃勒格区域居民及原巴音敖包区域部分居民搬迁至城区居住,无进城安置意向的居民将在第四居民小组原巴音敖包区域进行安置。

  在农区居民增收方面,乌达区按照“产业+企业+农户”的思路,积极发展旅游产业、葡萄酒产业、生态观光农业,引导农区居民将自有温室、农田与龙头企业捆绑经营,充分利用其资金、资源等优势,实行差异化种植、规模化生产、“订单式”销售,确保农区居民稳定收益;积极开发就业岗位,落实惠农补贴政策,鼓励农区居民发展农家乐等庭院经济,促进农区居民持续增收;引进或组建旅游公司,盘活当地居民自有的快艇、沙地摩托等资源,引导其从事三产经营,增加农区居民收入。

  建设绿色村庄打造美丽家园

  “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农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处处呈现新气象。

  路的两旁,杨树、柳树已经披上了绿装,新种植的苹果树、杏树、桃树点缀其中,一朵朵粉红色、桃红色的花瓣若隐若现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不时有彩色苗木穿插而过,金叶榆抖动着金黄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显眼,丁香开着紫色的花儿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远远望去整个村庄色彩丰富,构成了一幅乡村美景图。

  “以前特别向往城里人的生活,出门就有小公园,马路旁、小区里种着各种各样的树,各种各样的花,如今好了,村里到处呈现出美丽的景象,闲下来时,我们也能散散步,赏赏风景了。”黄河村民小组村民王顺义对记者说。

  “‘十个全覆盖’工程,就是要让村庄美起来、绿起来。”一旁的村民小组组长郝俊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针对农区特点,我们将行道树与经济林相结合,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栽植果树等乡土经济树种,在绿化美化家园的同时,增加村民收入。”

  巴音乌素村的变化只是海勃湾区打造绿色村庄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海勃湾区围绕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创建,按照园林绿化标准,进一步加大农区园林绿化力度,稳步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提质提标。

  海勃湾区坚持因地制宜,整体设计、兼顾特色的原则,通过“见缝插绿”和成片造林的方式推进村庄绿化工作;充分考虑农区实际,考虑农民意愿,鼓励农户栽植沙枣、山桃等乡土经济树种,构建绿化风格,彰显地方特色;抓好绿化质量,严把树苗质量关,坚持适地适树,科学造林,千方百计提高造林绿化成活率。

  ——实施三条“彩叶林带”绿化工程。海勃湾区结合沿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在沿黄公路东侧和110国道两侧各建设一条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彩叶林带,绿化面积4400亩。目前,绿化管网基本完成,施工队伍已进场,种植各类树木11万株。

  ——打造花海景观带。海勃湾区按照“四季花海”的思路,沿黄河种植1000亩花海,打造花海景观带,发展集植物科研、苗木生产、旅游观光、文化交流、艺术创作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生态旅游产品。

  海勃湾区在街巷硬化的基础上,今年还将大力建设农区道路,确保农区居民出行更加顺畅。

  一是打通沿黄公路,全力实施沿黄公路工程,打造沿黄生态景观路;二是打通旅游环路,按照北部休闲农业观光旅游规划,将农区现有行政村、自然村和旅游节点道路打通,形成旅游环路;三是打通村庄环路,结合村庄规划,进一步完善村庄道路,打通取直村内弯道,使农区居民出行便利畅通。(记者孟荣)

[责任编辑 王彤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四青年节 登山捡...
趣味运动会丰富社...
警民欢度巴斯克节
《不朽的贝多芬》...
让我们一起认识鹿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立夏撞蛋
杜鹃开了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