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内蒙古时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官邸制如何破冰?
内蒙古新闻网  16-05-23 09:28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日前,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行政改革蓝皮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No.5(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指出,我国实行官邸制时机已成熟,蓝皮书同时也指出“阻力主要来自各级领导层”。

  时机成熟就应该尽快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探索实行官邸制”,这说明这一制度已经纳入中央全面改革的重要计划。近几年,一些地方政府正在探索异地交流任职官员流转房制度,有的已经付诸实施,成效尚好。但就全国而言,这一制度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官邸制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它既是一种中国古代制度的沿袭,也是国外成熟经验的借鉴。早在秦汉时期,国家就开始向赴任的官员提供住房,名叫“官舍”。一些发达国家对官员也实行官邸制。按官员级别配备一定的公有用房,其性质就如同便民的公共租赁用房,居住者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一旦离任就要搬离,以供下一任继续使用。

  实行官邸制,有助于解决“住房腐败”问题,防止权力庇护下的国有资源掠夺。之前,一些官员借解决住房问题而大作文章,形成了住房腐败;一些官员长期居住在五星级宾馆或者租住豪华别墅,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

  之前,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在省党代会后主动找到媒体谈“房价飙升广州市民幸福吗”,说年轻人要转变观念,从有住房变成有房住,不应该一味要买房,租房也可以,并拿自己每月花600元租房说事。然而,600元租高档小区珠江帝景已成了一个笑柄,万庆良“六百帝”的绰号不胫而走。若是官邸制得以实行,官员解决住房问题不再“自行其是”,那么乱象就有机会减少。

  也正是因为看到实施官邸制对于遏制腐败的巨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探索实行官邸制”。《行政改革蓝皮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No.5(2016)》的调查结果则说明:经过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和治理,探索实行官邸制已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支持,不但公众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官员也有了全面的心理接受能力。目前已是官邸制实行的成熟时机,应尽快实行并推进。

  改革由谁主导,由谁实施,其效果由谁评估,这是当前落实各项改革措施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若没有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拿不出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就会降低公众的信任,使改革失去最强大的动力。实行官邸制已时机成熟,应尽快推进,如此才能顺势而为,达到理想效果。(唐伟)

  官邸制需要攻克“官抵制”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特色的官邸制,已在一些地方悄然试行,但是,正如报道里所说的,这种“试行”仍然有阻力,而且“阻力主要来自各级领导层”,所以说,推行官邸制需攻克“官抵制”。

  计划经济时代,领导干部的住房是组织上分配的,而一旦住进了公房,只要工作不离开所在地,那就不仅自己住到去世,甚至于子孙还可以接着住,这种低价住公房,很有可能成为一种变相的世袭制;而其后,有了房改,或可以低价买,或可以高价卖,正因为利益多多,所以,有些领导干部人家总是住进去就不想再搬出来,甚至于想当“老赖”,可见,官邸制遇上“官抵制”,也见怪不怪。

  特别是高级干部,论任职,或许前年在湖北,去年在湖南,而今年在河南,明年在河北,不可能,也不应该每到一个地方就购买一套商品房,但官员也是人,他们也需要有个遮风挡雨的窝,应该说,官邸制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制度安排,今天,你在这里任职住进官邸,明天你调到别的地方任职去了,那就应该无条件地搬出官邸;至于说,到站退休了,你想在哪儿安家落房,那是你的自由,反正有住房公积金。

  现在的问题是,一旦有人住进了官邸,但工作调动后仍然赖着不走,这该怎么办?

  首先,攻克“官抵制”,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做慈善事业,如今的改革,业已进入深水区,改革的阻力往往来自执政党内部,只要公平公正,官邸制再难也要推行下去,这就像“反腐打老虎”一样;其次,攻克“官抵制”,要讲究战略战术,一者,总体上要有时间表与路线图,二者,要宣传舆论先行,三者,不妨划定一个时间节点,而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四者,全过程信息公开,以便监督。(张传发)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23日) 10版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二人台教育基...
精美的骨雕会说话
现场解疑
也当一回消防战士
科技列车驶进内蒙古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牧民在家中接受免费体检
草原珍珠节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