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毕克齐村位于土左旗察素齐镇镇政府东4.5公里,总面积5123.9亩,耕地面积2940亩,总人口245人,共有70户村民,其中蒙古族68户,汉族两户,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就近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王毕克齐村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结合呼和浩特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土左旗创建全区文明旗县城的契机,村内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特别是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项目的竣工,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王毕克齐村旧貌换新颜,达到了“四通、五化、六有”目标。用村民云忠义的话说,现在庄稼人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据呼市民委副主任王慧明介绍,我市共有少数民族聚居村125个,“十二五”以来,我市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第一要务来抓,从财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资源开发等方面,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聚居村和散杂居村的扶持。从2010年至2014年,我市共争取自治区、市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4635万元,实施了各级各类项目320多个,全市12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有89%的村通上了柏油路和水泥路,总里程达到867公里;100%通了电、电视、广播,有90%以上的村通了电话;人畜饮水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绝大部分村子通了自来水。
在推进少数民族聚居村的经济发展方面,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因村制宜。全市各级、各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先后建成了以蔬菜种植为特色的土左旗兵州亥村,以养殖业为特色的赛罕区前尔什村,以养殖、观光、农家乐旅游为特色的回民区东、西乌素图村和玉泉区西地村等一大批少数民族特色乡村。这些特色乡村的建设,有力地引领着我市农村产业的发展,也大幅度地提高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和生产生活水平。市民委近几年来积极争取上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市本级财政和市直机关单位也切实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扶持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争取自治区以及市本级财政民族工作经费5878余万元,各部门投入城乡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专项经费逐年增加。集中解决了城乡一大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脱贫,并且有1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完成了整村推进项目建设。这些经费的投入和项目的实施,为少数民族聚居村群众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者张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