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内蒙古时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与考生父母聊一聊
内蒙古新闻网  16-05-30 09:49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吕联义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即,有些考生父母的心理紧张程度,可能并不亚于考生。但是,不管是沉稳的,还是直爽的,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在言语、行为中,一定程度上给考生增加心理负担。

  当然,说不紧张是假话,高考毕竟是孩子的第一次人生大考。正如人们所说,高考,明考学生,暗考父母。作为家长一定要想办法把这种紧张降到最低点,在暗考中考出优异成绩,帮助孩子轻装上阵。同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切身实际为其选择学校、制定奋斗目标。

  正在写这篇稿子时,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让人心痛,感觉有必要与考生家长分享。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教授,其女儿从咿呀学语,到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比其他的孩子“笨”一点,但女教授就不愿承认这个现实,其理论是“我们夫妻一个是35岁时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一个是身居高位的公务员,基因很好,孩子不可能‘笨’,只要加大压力,就一定会出人头地。”在这个荒谬的理论支撑下,女教授从小学到高中都为孩子聘请了老师辅导,孩子十几年既没有自由玩耍的时间,也没有可以自己安排的时间。

  在这种“霸王硬上弓”的强力推动下,女儿确实考上了妈妈心中的理想名校。但是毕业后,女儿很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想去乡村支教。女教授听后暴跳如雷:“教授的女儿怎能当乡村老师?”于是,女教授通过各种关系把女儿安排到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上班当天,因工作中一件小事,女儿感觉到自己确实比别人“笨”,确实不适合在这里工作,于是在下了《妈妈,我去天堂了,这里太累》的遗书之后,飞身从21楼跳下…… 很痛心,但是谁之过?这篇文章值得所有家长沉思。

  为此,想与考生家长聊一聊孩子的“聪明”与“笨”。过去人们都将“聪明”与“笨”作为“唯心论”来批驳,认为人出生都是一样的,将来能否有成就全靠后天努力。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有各方面的差别,擅长的领域也各有千秋,“三分天才,七分努力”的警言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马克思为什么7天就能掌握一门外语?苹果掉到无数人头上都无动于衷,为什么掉到牛顿头上就诞生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什么有的人读书看一遍就记得很清楚,有的人读十几遍也记不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充分说明:人类在思维能力、反应能力上本身就存在一定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对于孩子的未来和前途,还是量体裁衣为好。

  《内蒙古日报》2016年5月30日09版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净化文化市场
种植合作助力 农民...
孤独如斯
体验VR设备
法官“普法教育课...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一个人的“驿站”
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专题】习近平治国理政这三年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