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评论 论道 先锋 e言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思想 > e言 正文   
【观点圆桌会】风口上的网络直播,缺一块遮羞布
内蒙古新闻网  16-06-14 17:27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20万网络主播。这一庞大群体在互联网上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财富。但频发的直播闹剧、一幕又一幕的低俗事件,却又不断地提醒我们,这一平台的疯狂生长,很多时候是以践踏法制底线、破坏网络空间伦理为代价的。

  近日,9家直播平台的40名主播因涉黄被永久封禁,这是自4月13日北京20家网络直播平台公布《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后,因违规首批被列入主播的黑名单。

  观点1 向低俗行为说不

  网络直播是互联网技术向我们生活不断渗透、扩张的产物,它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借助互联网传递了丰富信息。现在,网络直播已经从简单的工具发展为炙手可热的新兴产业。但无规矩不成方圆,随着各大直播平台纷纷建立,网络主播为吸引眼球,开始打法律和道德的擦边球,甚至公然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由于直播具有即时性、私人性等特征,监管部门不能及时查处违法内容,如果各大平台抱着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便会让情况愈发糟糕。

  《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是监管部门专项治理网络直播的关键一步,也是网民和业内有识之士呼吁已久之物。当“直播造人”“直播体操”等低俗内容堂而皇之地走上屏幕,直播的性质和前景便遭到质疑:是其本性如此,还是荷尔蒙经济的野蛮生长模式令其步入歧途?

  稍微回顾网络直播的历史,便能发现,其兴起之初,仅局限于网络游戏直播这一领域。网络游戏讲究策略、考验玩家间的配合,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须由网友旁观、揣摩行家如何进行游戏来领悟、学习。游戏直播已具备时下直播的一般特征,但其内核,即传播专业技能,却被抛弃。无论人们对游戏存有怎样的认识,都不可否认,它具备较丰富的技术含量,与专业技能相对应的是较高的行业准入要求。

  过高的门槛不利于全民参与,更不利于平台初期扩充资本。可是,随着门槛不断降低,打着“展示才艺”幌子的投机分子,在无才可示时,便可能走上展示身体、以色情挑逗来粘附用户的歧途。

  有人认为,网络直播的内容日趋低俗,满足了人们对虚拟社交的独特需求。这一观点的荒谬之处在于,所谓虚拟社交,并非指社交的内容空洞、无聊,而是指因抽掉现实社交中的各种条件而产生一种不透明的社交形式。虚拟社交的形式赢得了一部分用户。曾有平台组织过一场发呆比赛:要求网友通过发送文字、音像等来干扰参赛者,让发呆者发笑,无动于衷到最后的人成为赢家。不出所料,网友们玩得不亦乐乎。或许有人表示:网友有观看或参与游戏的自主权,他们的行为没有对错之分。可是,如果追求空虚、无聊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选择,真的无所谓吗?

  在互联网行业,视频直播依然方兴未艾。可是,如果缺乏扎实的内容,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任何产业都注定走不远。《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的主要意义在于对网络主播的各种低俗行为说“不”,为其言行划出红线,如在年龄上提高准入门槛、设立黑名单制度等。

  仅仅说“不”还不够,相关部门还需进行更多引导,让直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扎实知识、传递正能量。今年3月底,一则“在线辅导教师收入超网红”的新闻引发热议,无论人们对事件作何看法,这名教师通过网络直播来传授知识却是不争的事实。他的行为引发争议主要源于法律未有专门界定。不过,为扭转网络直播发展怪象,这种思路值得借鉴。

  网络直播孕育着诸多机会,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监管部门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网络直播将更加健康有序发展,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路中林)

  观点2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几十年前,《纽约时报》的老板指出,报纸不能玷污读者的餐桌,要给边吃边看报的读者提供洁净的内容。这样的办报理念,恪守了新闻职业道德,为报纸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

  网络直播平台,应该借鉴报纸的这种经营理念,通过提高直播的格调和品位,赢得网民的青睐,而不是靠本能的刺激,激发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那样,网络直播平台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没有网络治理,网络环境的乱象加剧,网络直播平台的声誉逐渐下降,受此“熏陶”的网民素质下降,这样的结局,相信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减少网络直播平台的乱象,关键在于网络直播平台经营者要有法律意识。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现实世界禁止的行为,网络世界同样不能例外。传播色情淫秽内容,给暴力或诈骗犯罪当教员,这样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网络直播平台的经营者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会对格子间的主播们进行管理。相反,放任自流,暂时多赚点钱不难,只是以违法为代价赚来的钱,好花吗?

  减少网络直播平台乱象,需要经营者对自己的平台有清晰的定位。每个主播有什么专长,他们的专长经得起法律的审视和市场的检验不?这需要经营者深思。此外,对主播进行公开选拔,网络直播平台详细公布每个主播的个人真实信息,诸如其真实姓名、毕业院校和所居住的城市。主播的信息真实、透明了,犯罪的可能性才会逐渐降低。那些凭本事吃饭的直播,比如变魔术、教厨艺和唱歌,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网络直播平台的乱象,和经营者的短视有直接关系。正如网友所言:“平台管理者鼠目寸光,为了点短期利益把平台搞得乌烟瘴气,我简直怀疑他们是不是故意想搞死直播平台。”把眼光放长远点,把网络直播作为事业来经营而不是纯粹的买卖来做,网络直播平台的乱象自然会大大减少。 (刘海明)

  观点3 自律更要他律

  在一个商业社会,人类的情绪状态也有商业价值,满足感、幸福感、寂寞感、孤独感等等,皆有商机。譬如,“剁手族”网购,多为满足感、幸福感掏钱;“宅男”上网玩游戏、看视频,多为无聊感、孤独感埋单,所谓“无聊亦经济”。在直播平台上随便播点什么,都会有人来看,吃饭、画画、做饭,甚至是别人睡觉这种对多数人来说沉闷至极、无聊至极的事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主播全程直播睡觉,意外收到来自土豪粉丝7万元的打赏,不知道早晨醒来的女主播会不会惊叹“吓死宝宝”,围观群众倒是满地找眼镜。

  “互联网+”下的荷尔蒙经济,烧旺了网络直播产业。与土豪粉丝一掷千金、千金买笑相伴的,是丑小鸭变天鹅、一夜暴富的传说,让美女、靓仔、资本都趋之若鹜,但也应该在法律法规与道德伦理容许的范围内。度没把握好,问题就来了。网络直播从最初的“主要看气质”到今天的主要拼胆量,以“直播造人”为标志,无聊经济、荷尔蒙经济有低俗化、无耻化风险,受到公众诟病乃至法律惩戒是必然的。

  所幸的是,企业也意识到这一点。在外部规范还没有建立时,20余家网络表演企业共同发布自律公约,推行主播实名制,自行套上鞍辔,彰显企业自觉。自律公约无疑是一种自我保护与自我完善,因为越轨行为极具风险,如出现不雅视频,相关平台的粉丝数在一段时间内会暴涨,但下架危机也随之而来。约束也是一种保护,实属明智之举。

  只不过,行业自律公约威力有多大,能否药到病除,还不好说。网络表演企业与主播是利益共同体、一根绳上的蚂蚱,利斧削不到自己的柄;网络表演企业之间是利益博弈者,在规则面前容易出现囚徒困境。况且,点对点的网络直播,监督也存在一定难度。退一步说,就算出现规则的破坏者,行业协会又如何惩罚害群之马?种种掣肘,考验着自律公约的真正作为。

  自律是必要的,他律是必须的。鉴于网络直播的产业规模与违法风险,外部治理不能一直虚位。兴利除弊,外部监管适时介入,在保护活力与规范行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而不是等到乱成一锅粥才来个急刹车。(练洪洋)

  e针见血

  @王石小川:面对泥沙俱下的网络直播,面对挑战公序良俗乃至法律的直播,如果放任不管,既是对公众不负责任,也是对行业发展不负责任,正如有业内人士担心,任其野蛮发展,网络直播平台就毁了。

  @小楼梨花:网络主播有伤风化该受到处理,网络直播平台也难辞其咎。毕竟,有的主播与平台签有合约,他们的行为就是职务行为;即便主播只是注册会员,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该承担责任。

  @多背熊:那些搔首弄姿、衣着暴露的女主播们,请穿上衣服,一旦涉黄可就不好玩了。那些心怀鬼胎的平台们,也请穿上“衣服”——该内部整治的整治,该把好关的把好关,该清污的清好污,别再试图挑衅法律,一旦被关闭就前功尽弃。 @邱小莹莹:低俗、暴力甚至色情的网络直播之所以跟风者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主播的这种低俗行为总是会赢得受众意想不到的掌声和物质回报,而那些健康、积极的直播行为却总是被摒弃。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反讽,难道不是网络直播给大家上的最好一课?我们的受众,难道不该有所反思吗?

  《内蒙古日报》2016年6月13日12版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最美道路
清格尔泰先生塑像落成
手绘青花瓷
内蒙古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五月五·庆端午——“五彩粽子”香包迎端午
• 【治国理政新实践•内蒙古篇】内蒙古远程放牧牛羊 互联网科技助力牧民美好生活
• 包头实施大学生集聚计划 未来5年吸纳20万人
• 从朋友圈“集赞换礼品”看诚信
• 未来3—5年包头交通规划出炉,立体交通时代即将到来
• 老牛湾的颜值提升了
• 内蒙古通报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专题推荐
聚焦2016内蒙古两会|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报道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 【专题】十三五蓝图
• 2015年终盘点|内蒙古气质
• “一带一路”上的内蒙古色彩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