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科教文卫 农牧新闻 社会民生 综合新闻 本网专题 理论评论 人物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庆祝自治区成立70年 > 聚焦 正文   
【草原群英·回望70年】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内蒙古新闻网  17-04-14 08:51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1964年5月,爆破班长王杰(后左一)和战友的合影(资料图片)

王杰牺牲后,各地掀起了向王杰学习的热潮(资料图片)

  提起王杰,很多年轻人可能会觉得非常陌生,而在上世纪60年代,王杰是和雷锋齐名的英雄。1965年,王杰毅然扑向即将爆炸的炸药包,他的名字随即响彻神州大地,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心中一座永恒的丰碑。王杰用生命谱写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影响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牺牲时年仅23岁

  1942年10月,王杰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城郊乡华崮村(现为金乡镇王杰村),从小被过继给伯父王廉堂为子。1958年,王儒堂支边来到内蒙古阿荣旗,全家也随之从山东金乡迁至边疆小镇那吉屯。

  王杰从小就很崇拜英雄,喜欢听刘胡兰、邱少云的故事。他曾经说:“入伍是我的第一志愿,我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1961年8月,王杰如愿以偿,成为某装甲师工兵营一名工兵战士。他以雷锋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处处以身作则,“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快乐”,为了党的事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1965年初夏,根据驻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现邳州市运河镇)人武部的请求,王杰所在的工兵营一连派班长王杰担任民兵地雷爆破训练的教员。7月14日上午,他们进行最后一项训练——地雷实爆,王杰让大家围成一圈,由他做示范动作。突然,埋设炸药包的土层冒出了白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杰大喊一声“闪开”,便飞身而起,扑向炸药包(实爆训练用炸药包代替地雷)。随着一声巨响,王杰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年仅23岁的王杰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王杰的英雄壮举很快在当地传开了,在张楼公社和驻地群众的一再请求下,部队决定把王杰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7月16日上午,当地群众为王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少和部队官兵组成了庞大的送葬队伍,一路上哭声震天。

  留下10多万字革命日记

  有关同志在整理王杰的遗物时,发现了10多万字的革命日记。王杰的日记本上贴着黄继光的画像,还抄录有对黄继光英勇献身壮举的一段颂歌。

  1963年4月5日,王杰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活在世界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献给人民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死要死得有价值,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就死得其所,死得光荣。”

  1965年5月1日,他写道:“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在沂蒙山地区施工时,山洪卷走了物资,他第一个奔上去抢救;爬险路、钻山洞,他不畏艰险,争当先锋;施工爆破,他总是冒着风险抢先装药、放炮,有时出现哑炮,他争着冲上前去排除。

  英雄的名字响彻神州

  1965年11月9日,《解放军报》以《一心为革命》为题,刊发了王杰的日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向王杰同志学习,学习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解放军报》还在头版发表了《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学好人好事做好人好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从雷锋到王杰》4篇社论,并且用12个头版头条、21个整版的规模刊发了王杰事迹、王杰日记、王杰诗歌以及全军指战员学习王杰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仅1965年第四季度,全国各大报刊电台发表播出与王杰有关的报道就多达1300多篇。

  王杰牺牲后,部队党委根据他的遗愿,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王杰的事迹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赞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高度评价王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1965年11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看完王杰的日记后,还亲笔录下王杰写的一首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

  为了怀念英雄,王杰的第二故乡阿荣旗于2002年建成了王杰广场,国家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亲笔为王杰广场题名;2004年,王杰纪念馆在阿荣旗落成,并且成为呼伦贝尔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3万多人前来参观。2005年,在王杰牺牲40周年纪念日之际,王杰当年的未婚妻来到纪念馆献了23朵玫瑰花,并且把自己保存了40多年的遗物捐给了纪念馆。

  文/甘峰岭吴 杰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内蒙古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相关新闻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图片
【现场】二人台现代戏《老牛湾》火热开排
“小药箱”全覆盖
节水灌溉新技术助力农业增产增效
无人机护林
内蒙古新闻一周排行
• 【表情】“周末大舞台”好戏等您来!
• 李纪恒:强化忧患意识 提高政治警觉 牢牢掌握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主动权
• 包头市达茂旗发放草原承包经营权证4081本
• 快讯 李纪恒书记为啥牵挂今年的维稳工作?
• 【重大项目新突破】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9万公里
• 内蒙古局地高温破极值 阿拉善大部地区重旱
• 以路治沙的翁牛特模式
专题推荐
治国理政进行时
【专题】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 【专题】2016内蒙古大数据产业推介会
• 【专题】聚焦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 【专题】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会
网站介绍 | 组织机构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