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宜居”之城——
“市民5分钟便可走进公园绿地运动休闲”
昆都仑河3公里水生态提升工程工地机声轰鸣。指着城市水生态提升综合利用工程规划图,包头市水务局局长周志刚介绍说:依托全市现有水网工程,包头将通过重点打造和提升100公里城区河道防洪工程、100公里城区景观水网工程、300公里“引水入白云入达茂”输供水管网,形成“四纵四横、四湖四库、三水网”格局。“3年后,包头将成为河湖连通、碧波荡漾的滨水之城。”
这是依据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又一项宏大工程。包头市城市规划是唯一经中共中央批准的地级市城市规划。建市67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舒展通透、简约大气、宜居宜业”的城市定位,在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建成一座“半城楼房半城绿”的现代化城市,整个城市舒展大气,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样板之一。
包头市城建委主任吕惠斌说,“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如今,市民无论居住在哪里,5分钟便可走进公园绿地运动休闲。”
如今的包头,钢铁大街、建设路和巴彦塔拉大街3条标志性道路融会贯通,在城市核心轴线形成绵延不绝的生态走廊,并集百里绿道、百里公交、百里景观于一身;亚洲最大的万亩赛汗塔拉城中草原成为城市的“绿肺”;大青山南坡绿化、境内G6高速、110及210国道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和庭院绿化等一批生态工程,使森林覆盖率由15.1%提高到16.9%,湿地保护面积超过140万亩,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不仅如此,优质服务不断增强着市民的幸福体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广。作为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城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同城待遇,50岁以上农牧民全部实行免费体检。普惠可及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民生支出占比达86.6%。
同时,市民还在优良的秩序中体会着公平正义。强化建设平安法治包头,拓展“四级巡控”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机制,包头连续5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激发了包头创新活力,增强了包头综合实力,提升了包头竞争能力。全市GDP从1997年的200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868亿元,位居西部城市第5位,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吕学先)
记者手记:
包头人对自己城市的热爱,溢于言表。
“信誉至上、诚实守义”的老包头精神、“一五”时期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和新时期“敢啃硬骨头”的北梁棚改精神,不断汇聚着城市的集体气质,积淀了包头人包容大气、勤劳严谨的文明基因。
一座城市的文明,首要因素是人的文明。包头具有天然的文明基因,但更具有走向文明的强大机制和内心执着。机制体现在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上,执着体现在全体市民的自觉追求中。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则是:市委、市政府顺应了民心民意,市民群众从创建中升华了家园认同感,体会到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
唱草原晨曲,挺钢铁脊梁,包头正向争做西部地区文明城市排头兵的目标奋力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