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方充满绿意的水土。地处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西辽河干流境内流经长度323公里。
通辽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构建生态发展新格局,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坚决“亮剑”保环境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这是通辽人民广为传唱的一首歌,因为这首歌唱出了人们对草原的眷恋,对美好生态的渴望。
保护生态环境这一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是市委、市政府在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
既做“减法”,也做“加法”,生态环境保护要有大作为。通辽市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向破坏生态的突出问题“亮剑”。
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和草原保护,打击破坏森林草原和猎捕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实施电解铝烟气深度治理,重点企业持续减排并稳定达标排放,常态化开展第三方监测,有效解决区域产能集聚形成的环境隐患。实施冬季清洁取暖计划,开展燃煤污染专项治理,严格按标准要求控建燃煤锅炉,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增加。加大城市道路运输、施工扬尘、餐饮油烟、垃圾焚烧等烟尘污染管控力度。
深化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严厉查处超采、违规取用等行为。开展城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三率”提升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化河流流域治理和湿地管理,常态化巡河巡湖,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
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实施重点区域受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强化工业废物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对造成土壤严重污染企业坚决依法予以取缔。
加大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力度,重点抓好霍林河露天煤矿生态恢复治理。完善污染防治工作制度,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严禁任何地区、任何行业以任何理由违反环保标准上项目。深入开展非法征占用草原、矿山砂场大排查、大整治。
通过常抓常治,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如今的草原,灰尘少了、异味消失了,草原生态得到全面恢复。前来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变革方式保水资源
西辽河,是通辽的母亲河。
通辽地处西辽河中下游,境内西辽河流域面积4.4万平方公里。但除南北部山区以外,中部的西辽河平原区均不产流。尤其是中部平原区的西辽河及其重要支流入境地表水量逐年减少、全市大多数过境河流处于常年断流状态,绝大多数的大中型水库蓄水不足或是干涸,蓄水总量长期维持不足设计总库容5%的状态。而南北山区自产流地区,由于缺乏控制性拦蓄工程,地表水的利用率较低。地表水资源短缺,致使全市各行业生产生活基本依赖于开采地下水。
同时,西辽河断流给林草生态带来危机,尤其是辽河两岸出现一些树木衰退死亡、湿地面积缩小、草场退沙化等现象。
水资源不足与用水需求增加的矛盾已成为西辽河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如何紧紧守住西辽河流域经济和生态两条底线,这关系到通辽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关系到通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
为解决缺水矛盾,通辽市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良性循环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在节水、调水、蓄水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初见成效。
大力推进以节水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累计压减玉米种植面积295万亩,估算累计减少地下水使用量4亿立方米以上。
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工程,2018年以来,启动了100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建成以浅埋滴灌为主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706万亩。项目实施后,亩均灌溉用水由原来的280立方米降低到120——180立方米左右,节水率高达60%以上。
推进工业用水水源置换,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禁止地下水超采区新增取用地下水,大力推进工业用水水源置换。目前,科尔沁超采区金煤化工、盛发热电厂等企业已完成水源置换,届时将减少地下水开采3000万立方米。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制定《通辽市主城区再生水利用规划》,到2025年主城区再生水利用率将达到75%。
成立通辽市水务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运营中水回用设施和管网。全市现已建成再生水处理设施8座、管网200公里,在建再生水处理设施7座、管网92公里,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4%。
开展全社会节水,城市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在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引导居民树立节约用水观念,促进生产、生活节水,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资源管理的一系列举措和实施意见、再生水利用规划的出台牵住了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牛鼻子”,划出了“制度跑道”,汇聚了更多的力量参与,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个千万亩”释放生态红利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中央部署的硬任务,也是推动通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要求。在破解发展和生态保护这对“孪生兄弟”的纠葛困局上,通辽紧盯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硬碰硬、严加严、实打实,坚定信心,坚持既定目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生态治理的各项部署要求,着力打造祖国北疆生态屏障主体功能区。
探索绿色新路,通辽给出的方案是坚持“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加快绿色转型升级,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实施“四个千万亩”工程。
在北部实施1000万亩天然草原恢复工程。按照“退牧还草、舍饲半舍饲、禁牧不禁养”要求,通过种草养畜、以草定畜,积极调优牲畜结构,解决超载过牧问题,增加草原植被种类和产量,提升生态“好度”和牧民收入。
在中部实施100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通辽水资源严重匮乏,一年用水30亿立方米,其中27亿立方米是农业用水,通过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全市可至少减少农业用水50%,使地下水位得到有效恢复,为草原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在南部实施“双千万亩”科尔沁沙地治理工程。用新发展理念修复保护草原,推动防沙、治沙、用沙和草原恢复、林业生态相融合,切实加强“三滥”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积极发展中蒙药材、经济林等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作物,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018年通辽市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电解铝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工程成为国际先进范例,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3天,科尔沁超采区地下水位上升0.47米、缩小500平方公里,化肥、农药同比分别下降10%和4.3%,地膜用量减少406吨,节水4亿立方米,亩均节本增效110—175元,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厕所革命积极推进。
这一系列既看得到,更享受得到的“生态福利”,正是通辽市全力交出的“生态答卷”。(记者 郭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