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地铁1号线正在试运行
进入12月,试乘地铁的视频刷爆市民微信朋友圈。洁白的车厢,充满民族气息的内饰,耳熟能详的站名,都在向大家宣告:呼和浩特市的首条地铁即将通车了。毫无疑问,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地区的第一条地铁通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意味着呼和浩特市向现代化都市又迈进一步。地铁的开通将给呼和浩特市带来哪些影响?1号线的收入几何、运营成本如何?地铁的开通将对沿线楼市有何影响?沿线商圈能否借势腾飞?近日,记者走访了呼和浩特市地铁沿线的多个新建楼盘和地标性建筑,并采访了一些普通市民以及经济学专家。
沿线商圈欲借势腾飞
“由于商场即将开业,地铁1号线即将开通,经集团总部通知,现决定所有房源适当调价,价格全面上调1%。新价格将于2019年12月1日开始全面执行。”11月20日,内蒙古振华置业有限公司售楼部的小魏,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振华广场公寓2、3号楼房源价格上调的紧急通知》,给准备投资地铁房的市民打了一针强心剂。
地处地铁1、2号线交汇点的振华广场,可谓是呼和浩特市地铁房概念的代表性项目,据销售人员透露,位于新华广场南侧的振华广场,已经投资1500万元,用于开通新华广场地铁站与商场的连接口。这样,从地铁1、2号线出站,可以直接从地下进入商场。据悉,为了迎接地铁1号线的开通,振华广场商场将在12月19日正式开业,号称将携百家独有品牌强势入驻,呼和浩特市的首家海底捞也将出现在振华广场。
种种迹象表明,除了1号线上原有的东万达广场商圈、长乐宫商圈以外,振华广场盘踞于中山路商圈北侧,蓄势待发,准备借地铁1、2号线交汇点的有利位置,发挥地铁沿线的商业价值。其实,在繁华的中山路商圈,从来都不乏掘金者。如今,这里仍有天元商厦正在关门转型、金翡丽广场仍然前途未卜,在这种情况下,振华广场能否仅靠位置优势而崛起呢?
内蒙古知名经济学家、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说:“前段时间有个比较热的词,叫夜经济,就是从当日18时至次日凌晨2时所发生的服务类经济活动。地铁1号线的开通,势必会影响到沿线居民的出行方式,让大家出行更加便宜和便捷,同样也会给沿线的商业设施带来客源上的变化。在原来的城市边缘,娱乐设施档次不高。地铁开通以后,地铁沿线的城市边缘人群,可以坐地铁进入城市中心进行娱乐活动,然后再坐地铁回去,从而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城市服务和娱乐活动。”于光军指出,从这个角度,地铁确实会给城市商业中心带来更多的客源。“然而,商圈也不能忽略城市边缘人群的消费层次,从而调整商业业态,做一些价格更亲民更接地气的娱乐项目。”于光军告诉记者。看来,振华广场的布局能否成功,仍然需要时间的检验。
郊区楼盘悄然紧俏
城市核心商圈蓄势待发,那么,地铁连接线上的城市边缘地区,又有怎样的变局?
在呼和浩特市科尔沁快速路以东、机场高速路以北,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塔利村旧貌换新颜,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绿地、中交,这些国内一流的建设单位,纷纷在这里投资拿地,兴建楼盘。在塔利新村、绿地城小区的北侧,呼和浩特市地铁2号线正在如火如荼的施工中。沿着地铁2号线从绿地城往西走,记者依次找到了巨华世纪城、恒大城等楼盘,均是大型房地产项目。记者在58同城搜索楼盘价格发现,绿地城、中交·上东国际、恒大城的单价均在1.3~1.6万/平方米之间,且销售火爆。记者在多家售楼部问询,均被告知房源紧缺,部分楼盘只剩公寓或商铺,欲购从速。
在绿地城东侧的塔利新村小区,记者见到了前来看房的赵女士,她告诉记者:“这个小区虽然是村民自建性质的住房,没有房本,但与西边相邻的几个楼盘相比,价格连那些小区的一半都不到,投资价值还比较高。而且小区北门就规划了一个地铁站出入口,这就意味着,未来从这里坐地铁2号线,可以在半小时内稳定通勤至1、2号线上的大部分站点,无论是出租还是出售,投资价值都比较大。”
在塔利新村小区,记者见到正在卖房的李先生,他告诉记者:“过去,谁也想不到塔利村能有这样的发展,现在马上要通地铁了,恒大、绿地、中交这些知名企业相继在这里拿地,连带着村委会自建的塔利新村也从4000多元每平米涨到现在的接近6000元。”
于光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铁的开通,将给呼和浩特市城市周边人群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首先是缩短了交通出行的时间,第二是降低了出行成本,同时也提供了稳定的、不拥堵的交通出行方式。地铁通车后,肯定会有很多市民来体验呼和浩特市的首条地铁。稳定下来以后,整个城市的交通格局都会因为地铁而发生变化。
“对于房地产来说,地铁站端点的地产,开发不成熟地区的地产,原来交通不便利,现在交通便利了。这对于城市边缘地区,比如金川、塔利、新店、后不塔气、什兰岱这些地方,肯定会有好处。”于光军告诉记者。
首府地铁六成以上运营成本需补贴
毫无疑问,地铁的通车将大幅提高呼和浩特市的城市品位,缩小首府与国内其他现代化都市差距,在交通出行、城市服务等方面给市民提供更多便利。然而,地铁给城市带来的财政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12月12日,呼和浩特市将召开轨道交通票制票价听证会,会上将对呼和浩特市地铁的两种票价方案进行选择,并公布价格方案制定的依据。根据成本测算显示,地铁1号线2020年、2021年、2022年完全成本分别为9.8亿元、10.13亿元、10.59亿元。其中,地铁1号线运营成本2020年为3.2亿元,2021年为3.27亿元,2022年为3.46亿元。官方数据预测,呼和浩特市地铁1号线的年票价收入为1.1亿元,这就意味着,6成以上的运营成本,需要呼和浩特市财政进行补贴。
官方数据显示,地铁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运营维修费用和其他管理费。其中,人工成本和能源成本是主要部分。这是因为,地铁运营涉及的人才专业多、需求大,地铁线路投入运营后,需要配备站务、乘务、调度及维保等相关人员。此外,电力消耗也是地铁运营的一大成本,包括列车牵引、空调、照明以及扶梯、安全门等设备的动力用电。2020年,地铁1号线的预测人工成本为1.68亿元,能源成本为0.58亿元;2021年预测人工成本为1.7亿元,能源成本为0.58亿元;2022年预测人工成本为1.79亿元,能源成本为0.58亿元。
对此,于光军分析认为,城市地铁要运营,票价太高没人坐,票价太低的话,企业又难以运营。从目前公布的两种票价来看,以地铁完全成本来计算,每年均要8至9亿元的财政补贴,将会给呼和浩特市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财政支出。
专家:
眼光不能单单停留在收益上
自治区发改委收费管理处调研员姚伯岩和于光军一样,是本次轨道交通票制票价听证会的特邀专家,他认为,地铁是一个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改善需要靠基础设施的完善来提升,呼和浩特市的公交车运营在补贴,暖气、自来水、居民供电也都不赚钱,地铁运营,眼光不能单单停留在收益上。
姚伯岩认为,代表一个城市经济和特征的指标,一是城市规模,二是便捷程度。地铁是反映现代城市生活特征的基础设施,一个3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没有地铁的话,展示不出它作为现代化城市应有的风貌。地铁可以很好地节约地上资源,目前只有1、2号线,如果按照之前的规划,把3、4、5号线都建起来,就形成一个小型的交通网络。呼和浩特按照中央精神,分步走,就已经是一种量力而行。
在当前投资乏力的现状下,呼和浩特市发展地铁恰逢其时。基础设施对经济的改善是很好的推动,对此,中央安排了资金,就是改善部分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因此,借着中央政策推动呼和浩特市地铁建设,是有前瞻性的。当时我们建二环快速路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二环快速路能有那么多车,现在我们已经放眼三环了,因为二环已经开始拥堵。
姚伯岩告诉记者:“作为城市的管理者,能不能有超前的眼光,能不能有大的视野,能不能看到未来的发展状况,给老百姓提供一个更好的、更便利的交通条件,这是关键。我们不必去关注地铁形没形成网络,地铁速度快不快,地铁赔不赔钱,而是要看我们的城市管理有没有前瞻性,城市建设有没有标志性的东西,是不是迎合了国家投资建设的鼓励方向。以未来的发展考虑,地铁仍然是一个重要交通工具,对缓解地上交通的压力有重要作用。有人说地铁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但谁看到背后的经济效益?因为有地铁,房价会升,地价会涨,财政不能简单算账,不能就一件事情算账。我们把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上来,可能会从其他方面受益。”(首席记者 王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