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城事   
微博
Qzone
“四个不担心”的口碑比金匾更重
 

——全国模范法院包头昆都仑区人民法院实践司法为民的几大创新

  每年受理案件达4500多件,而在编人员只有112人,审判一线法官不足50人,每年人均结案达100件以上。如此繁重的审判任务,结案率却达到了99%,调撤率77%。在包头,无论当事人和律师,提起昆都仑区法院,会给出”四个不担心”的评价:

  不担心案子会拖、不担心不能准时开庭、不担心案件结果、不担心超审结时限。2012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将集体最高荣誉“全国模范法院”称号授予昆区法院。每4年一次的评选,内蒙古仅此一家。

  “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说到容易做到难,关键时候能否经得起检验?盛瑞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审理结果令人信服:788名受害者无一上访

  昆区法院是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司法公开示范院”,自治区基层法院独此一家。

  走入立案信访大厅,在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通过公开触屏式电子查询系统,很快便可查询到立案信息、开庭公告、案件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等贯彻案件整个阶段的所有应公开内容。法院审判执行、队伍建设及政务管理各项信息也全面公开。

  “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说到容易做到难,关键时候能否经得起检验?2011年8月,昆区法院审理涉案金额2.2亿元的盛  瑞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刑庭副庭长贺毅当时倍感压力:第一次审理这类案件,受害者有788人,百姓损失1.69亿元,我们扣回钱物8000万元,老百姓很担心分配是否公平?“审结后无一例上访,最根本的是坚持了公开、透明、公正。”贺毅说。法官们与受害者多次面对面交流、沟通,缩短审理期限,案件进展、庭审、扣押物品处理等全部公开,百姓终于踏实和放心了。

  “当司法公开理念作为一种制度文化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时,才能真正做到阳光司法。”院长段喜林深有感触。

  小额速裁试点:平均审理天数只有13天,法官减负减压减困,群众省时省钱省心

  3月9日上午,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开庭审理。一对中年夫妇起诉被告借走他们1万元钱过期未还。

  由于案件法律关系单一,事实清楚,在当事双方同意的前提下,法官启动小额速裁程序。不到一个小时,原被告就分别在调解书上签了字。

  “过去,这样的案子要经过立案、举证、鉴定、开庭等程序,即便在已经‘提速’的简易程序中,留给被告律师的最少举证时间就有15天。”法官王慧说,“如果一方不服,二审时还得再来一次。”

  去年5月1日开始,昆区法院开展小额速裁试点,到年底,共受理案件215件,全部审结,平均审理天数只有13天,为在全国推广小额速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法官减负减压减困,群众省时省钱省心。这种程序简单、诉讼费用低廉的审理方式,成为深受当事人欢迎的一项民生工程。

  每月论坛:法官们在萦绕四季的书香中学习审判的艺术,品味“崇法厚德、明察慎断”的内涵,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近日,主题为“审判的艺术”的法官论坛在昆区法院举行,法官们以发改案件为主要内容,讨论了近期本院发改案件的类型和原因等。

  2004年,昆区法院针对当时裁判文书不够规范的情况,举办了首期“法官论坛”。现在论坛每月举办1期,培训内容也从单一业务培训拓展为集业务技能培训、审判理论研讨、审判实务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培训,成为法官自我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主要平台和载体。

  分组论坛、院长论坛、庭长论坛、青年论坛,内容更为丰富。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励志读书会、针对审判骨干的最新法条解析论坛,也有交流心得、改进工作的“促形象、改作风”座谈会等。论坛形成了《法官论坛》、《法槌余音》、《优秀论文选》等系列成品。

  “法官论坛”已成为颇具本院特色和地区影响的著名文化品牌,也成为昆区法院长效学习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崇法厚德、明察慎断”的院训深深印刻在每位干警心中。被评为“全国办案标兵”的庭长董强说:“当事人大部分是身体受到伤害来争取权益的,法官首先要有同情心、耐心,多听、多讲解,让人心里感到温暖。”执行局有8名法官,常常加班到晚上10点以后。执行工作常规上信访比较集中,而这里执行局的投诉率却逐年下降。(记者 吕学先)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端午粽飘香
练舞技
清风雅韵扇面展
回民干娘
芍药绽放 花海和林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端午赛龙舟
老牛湾的颜值提升了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专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