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法院包头昆都仑区人民法院实践司法为民的几大创新
每年受理案件达4500多件,而在编人员只有112人,审判一线法官不足50人,每年人均结案达100件以上。如此繁重的审判任务,结案率却达到了99%,调撤率77%。在包头,无论当事人和律师,提起昆都仑区法院,会给出”四个不担心”的评价:
不担心案子会拖、不担心不能准时开庭、不担心案件结果、不担心超审结时限。2012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将集体最高荣誉“全国模范法院”称号授予昆区法院。每4年一次的评选,内蒙古仅此一家。
“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说到容易做到难,关键时候能否经得起检验?盛瑞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审理结果令人信服:788名受害者无一上访
昆区法院是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司法公开示范院”,自治区基层法院独此一家。
走入立案信访大厅,在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通过公开触屏式电子查询系统,很快便可查询到立案信息、开庭公告、案件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等贯彻案件整个阶段的所有应公开内容。法院审判执行、队伍建设及政务管理各项信息也全面公开。
“保护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说到容易做到难,关键时候能否经得起检验?2011年8月,昆区法院审理涉案金额2.2亿元的盛 瑞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刑庭副庭长贺毅当时倍感压力:第一次审理这类案件,受害者有788人,百姓损失1.69亿元,我们扣回钱物8000万元,老百姓很担心分配是否公平?“审结后无一例上访,最根本的是坚持了公开、透明、公正。”贺毅说。法官们与受害者多次面对面交流、沟通,缩短审理期限,案件进展、庭审、扣押物品处理等全部公开,百姓终于踏实和放心了。
“当司法公开理念作为一种制度文化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时,才能真正做到阳光司法。”院长段喜林深有感触。
小额速裁试点:平均审理天数只有13天,法官减负减压减困,群众省时省钱省心
3月9日上午,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开庭审理。一对中年夫妇起诉被告借走他们1万元钱过期未还。
由于案件法律关系单一,事实清楚,在当事双方同意的前提下,法官启动小额速裁程序。不到一个小时,原被告就分别在调解书上签了字。
“过去,这样的案子要经过立案、举证、鉴定、开庭等程序,即便在已经‘提速’的简易程序中,留给被告律师的最少举证时间就有15天。”法官王慧说,“如果一方不服,二审时还得再来一次。”
去年5月1日开始,昆区法院开展小额速裁试点,到年底,共受理案件215件,全部审结,平均审理天数只有13天,为在全国推广小额速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法官减负减压减困,群众省时省钱省心。这种程序简单、诉讼费用低廉的审理方式,成为深受当事人欢迎的一项民生工程。
每月论坛:法官们在萦绕四季的书香中学习审判的艺术,品味“崇法厚德、明察慎断”的内涵,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近日,主题为“审判的艺术”的法官论坛在昆区法院举行,法官们以发改案件为主要内容,讨论了近期本院发改案件的类型和原因等。
2004年,昆区法院针对当时裁判文书不够规范的情况,举办了首期“法官论坛”。现在论坛每月举办1期,培训内容也从单一业务培训拓展为集业务技能培训、审判理论研讨、审判实务培训于一体的综合培训,成为法官自我学习、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主要平台和载体。
分组论坛、院长论坛、庭长论坛、青年论坛,内容更为丰富。有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励志读书会、针对审判骨干的最新法条解析论坛,也有交流心得、改进工作的“促形象、改作风”座谈会等。论坛形成了《法官论坛》、《法槌余音》、《优秀论文选》等系列成品。
“法官论坛”已成为颇具本院特色和地区影响的著名文化品牌,也成为昆区法院长效学习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崇法厚德、明察慎断”的院训深深印刻在每位干警心中。被评为“全国办案标兵”的庭长董强说:“当事人大部分是身体受到伤害来争取权益的,法官首先要有同情心、耐心,多听、多讲解,让人心里感到温暖。”执行局有8名法官,常常加班到晚上10点以后。执行工作常规上信访比较集中,而这里执行局的投诉率却逐年下降。(记者 吕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