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银监会的要求,各银行要将现行合规的服务收费项目逐项列示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等内容,于3月底前在总部网站上统一公布或印制手册发布。记者查询12家商业银行网站发现,包括建行、中行、农行在内的多数银行都未在其网站上对收费项目进行“明码标价”。在银行网点,多数都只有一个20页左右的明细本挂在公告栏,少数只在墙上悬挂了少量常用项目的收费明细。(4月5日《京华时报》)
今年3.15左右,银行收费是非涉嫌“霸王条款”问题再度引发公众热议。随后,北京花旗银行客户王岩“打印96页对账单遭收费4200元”一事,再次将银行收费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微博等人际传媒上,民众掀起了晾晒银行乱收费的热潮:譬如ATM机异地跨行取款费用从单笔2元到22元,相差10倍;信用卡挂失费从20元到50元、到60元的都有;信用卡113.49元欠款未还,短短十几天内就被银行记了1101.02元的罚息……有图有真相,有气有质疑。
根据银行业协会2011年公布的数据,银行业各类服务项目共计1076项,其中收费项目850项;而武汉大学进行的一项银行卡收费课题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银行收费项目大约有3000项之多。数据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收费是否收得合情合理。早前,银监会发布了《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对银行业系统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并要求4月1日起各银行对服务收费项目明码标价。与此同时,银监会、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近日共同起草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可见,银行收费乱象已从民意反弹走进了顶层设计的议事日程。
银行收费之乱,有因亦有果。清明节前,温家宝总理南方调研,在谈及金融资本问题时说,“我这里坦率地讲,我说我们银行获得利润太容易了。为什么呢?就是少数几大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垄断地位是因,利润容易是果。5日公布的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4日,沪深两市已有包括12家上市银行在内的133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1年年报。其中,12家银行的净利润达到8415亿元,占上市公司总利润的51.3%,剔除12家上市银行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较2010年不增反减。数据背后的“潜台词”很多,但正如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所言,“中小企业很困难,银行却大量赚钱,这说明我们的金融和经济是‘两层皮’,并不合拍。”为什么不合拍?逐利太易,责任太难。再细化一点——目前已公布的12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高达4048.64亿元,较去年增长1097.5亿元,增速达37.19%。
手续费增加,当然未必是坏事,也可能意味着优质服务增多,但这样的“可能”要兑现为事实,恐怕离不开有序理性的治理环境。起码眼下来看,银行收费项目公布得“羞羞答答”与其“赚钱太易”的现实,很容易令人浮想联翩。消费者之所以剑指银行,与部分银行在一些收费服务上“漫天要价”确实大有关系,那么,抛开其利润上的悬疑不说,起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收费项目“明码标价”,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二是接受公共监督,兑现公众在银行服务价格制定上话语权。
打破银行垄断已成为中央共识,于此语境之下,“明码标价”只是银行服务的第一步,更重要的还得“货真价实”。真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风暴式清理是不靠谱的,银行定价权的梳理、服务市场化的定位、金融体系改革的推进,都是亟待破解的课题。(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