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双手却可以像常人一样穿针引线绣十字绣,用电脑打字、用笔写字、洗衣做饭,她样样都行。2007年,她投身法律援助事业。2011年,她成为全国优秀律师。2012年3月,关于她个人的先进事迹新闻通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请看——
4月9日上午,郭二玲正在为一起人身损害案进行现场调解。(记者 李霞摄)
“你兄弟打我,你是教唆犯!”
“你爱上哪儿告就上哪儿告去吧,我等着!”
“你们都冷静一下,一个说完一个说,都有说话的机会。”
4月9日上午10时许,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司法所,来自湖南的农民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之间发生的人身损害案正在进行调解,这已经是双方发生争执一个月以来的第七次调解了,两人情绪依然很激动。12时许,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被打的农民工获得了6000元赔偿,被申请人的相关诉求也得到了满足。看着双方当事人一同向她挥手说谢谢说再见,调解员郭二玲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她说:“这是我最有成就感、最幸福的时刻。”
“从事法律工作去帮助别人一直是我的理想,虽然常会遭到受援人的质疑,但我用自己的行动把质疑变成信任。”挥动着“双手”,爽朗的郭二玲讲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
1983年一个普通的秋日,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西园村,一位母亲出门时忘了像往常一样把正在熟睡的孩子用布带拴在炕上,只有11个月大的孩子睡醒后爬上连着炕头的锅台,双手伸进了锅里。心碎的母亲抱着孩子踉跄着跑到了医院。后来,这个孩子陆续掉光了所有手指,手掌也渐渐萎缩。这个不幸的孩子就是郭二玲。幸运的是,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吃饭、写字、做饭,残肢磨破了结茧再磨破再结茧,无数次练习后郭二玲长出了一双属于自己的灵巧的“手”。学校拒收残疾学生,郭二玲就苦苦哀求试读。一路坎坷,郭二玲走过了求学路。2006年,她从黑龙江鸡西大学毕业,并获得了法律和汉语言文学双学位。
2007年,郭二玲第一次参加司法考试时,呼和浩特市司法局的一位领导发现了这个特殊的考生,他邀请郭二玲到呼和浩特法律援助中心帮忙。郭二玲在帮忙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她觉得法律援助这个平台比做社会律师更符合自己的人生追求。于是,在2008年通过司法考试后,她放弃了做社会律师的机会留在了法律援助中心工作。
可是,郭二玲经常遇到的是质疑。2008年,郭二玲做专职律师之初,一位当事人上上下下把郭二玲打量一番后问:“你是律师?你能写法律文书吗?能去法院进行程序申请吗?”面对质疑,郭二玲说:“先把您的情况跟我说一下,我给您分析一下,您如果觉得我给您解决不了问题,再找别的律师也不迟,您看这样行吗?”当事人半信半疑地把自己的情况讲给郭二玲听,郭二玲条分缕析地为他理清了该有的法律关系和应采取的解决办法,当事人现场决定把自己的事情交给郭二玲代理。
“这样的事情遇到的太多了。其实我感觉自己和普通人没什么差别。从事法律工作去帮助别人一直是我的理想,做法援工作就是我的理想在不断实现的过程,工作中虽然时常遭到受援人的质疑,但我不气馁,我一直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把质疑变成信任。”言谈中郭二玲的脸透出发自内心的骄傲。
4月10日上午,农民工李小军拿着一审判决书找到郭二玲表达感谢:“这一万八千元工钱可是我们家的救命钱,现在能拿到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郭律师才好。”这位农民工当初看着郭二玲的残肢也曾心有疑虑,现在他对郭二玲除了感谢就是钦佩。
郭二玲说:“现在是经济快速发展期,我接触到的最多的案件是涉及征地拆迁补偿款的案件、农民工讨薪的案件、子女遗产继承纠纷案件、老人赡养纠纷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法律援助律师处理的都是社会最小细胞的‘病症’,工作虽然琐碎但是很有意义,我的工作就是做一枚构建和谐社会的‘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