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要闻速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火车票“实名制”仍存漏洞 黄牛党卷土重来
内蒙古新闻网  12-05-03 08:51 打印本页 来源: 京华时报  
 

  今年春运之后,火车票“实名制”又迎来了“五一”小长假的考验。记者在北京、山东、贵州等地火车站采访发现,火车票“实名制”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漏洞。

  黄牛党重操旧业非实名也能购票

  4月28日,“五一”小长假前夕的北京西站,已是人流如潮。售票大厅内人头攒动,购票队伍已排至门口。记者在一列队伍后面刚站定,一名票贩子就问记者:“西安、太原、银川,您去吗?各地票都有,不用排队。”

  不久,几名购票者和票贩子搭上腔。说话间,一名身着制服的管理人员上前呵斥票贩:“快走,快走。”

  无奈之下,记者与一名赵姓购票者随票贩来到大厅外的地下通道进行商议。“你这票是不是真的?”赵姓购票者问。

  “我天天在这卖,怎么可能是假的?我要是被抓了,卖假票得关三年,卖真票三小时就出来了。”“这是用别人身份证买的票,能行吗?”“放心吧,不会查你的。”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原价140元一张的卧铺票以200元成交。当记者询问丢失身份证能否购票时,对方回答十分肯定:“没问题,用别人身份证也行。”

  在济南火车站,同样可见“黄牛”踪影。一名“黄牛”向记者出售了一张济南发往青岛的火车票,加价40元,旅客信息却显示为“黄某某”,面对记者的疑问,该“黄牛”保证:“我干这行多少年了,哪怕真被查了我也能打招呼让你上车。”

  实名制实行之初,铁路部门曾表示,实名制能有效遏制倒卖车票的违法行为。为何“黄牛党”屡禁不止,如今又卷土重来了呢?

  据了解,一些“黄牛”随身带着十几张亲戚朋友的身份证,参与违法倒票;或使用他人身份证,提前在网上将票源紧张的火车票预订,一旦有乘客需要,就以高出三分之一甚至翻倍的高价出售,卖不出去的票就在火车出发前以5%的手续费退票,仍可赚到差价。

  验票一晃而过冒名登车而去

  当前,在一些火车站“实名制”形同虚设。记者在济南火车站进站口看到,检票人员一一检查了所有乘客的车票,但并未细查乘客是否携带身份证,以及车票信息与身份证信息是否相符,许多乘客在进站时甚至享受了“免检”待遇。

  贵阳市民刘洁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她乘坐了十余次火车,除了春运,平日进站、乘车、再到出站,从未遇到车票和身份证同检的情况。“把车票拿在手中对检票员‘晃一下’就能进站,有几次使用朋友身份证买票乘车,也是一路‘畅通无阻’。”

  正是“实名制”在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漏洞,让“黄牛”有机可乘,利用他人身份证继续违法倒票。济南市火车站一名“黄牛”曾对记者说:“这么多人坐车,仅靠火车站这几个工作人员根本查不过来。”

  早在火车票“实名制”出台之初,上海铁路公安局的顾洪琼就指出,“实名制”要真正有效遏制“黄牛”猖獗的局面,不仅在于购票环节,更在于夯实查验环节。

  据多地火车站工作人员反映,春运后不再需要旅客100%实名验证进站,主要验证方式是抽检。铁路部门表示,执行这一政策,确有很多苦衷:一年要发送超过16亿人次的旅客,平均一个月就相当于民航一年的旅客发送量。具体到一辆列车,16节长编组列车满员时超过1000人。如果人人验票证,旅客起码需要提前三个小时到站。

  业内人士指出,如今不少铁路线路已实现“电子客票”,旅客手持身份证即可进站、乘车及出站,纸质车票只是一种凭据。如果采用检验身份证的办法,既可以节省时间和人力,又可以防范“黄牛”倒票,何乐而不为?

  网络及电话购票服务水平待提高

  在北京工作的白领陈小姐告诉记者,由于担心一票难求,她吸取“春运”教训,在铁路部门正式放票前20分钟,便拨打95105105“抢时间”。拨通电话后,就一直停留在系统内,查询各种并不需要的信息,一直坚持到放票时间,以此保证线路通畅。

  对于拨打订票电话产生的费用,她坦言:“小长假买票难,只要能买到,花些‘冤枉钱’也就算了。”

  一些旅客反映,客流高峰时期,除了电话购票难,网络购票也是问题多多。

  “火车票可能会售完了,但服务人员要及时告诉购票者。”一些旅客呼吁铁路部门提高服务水平。

  一些专家建议,铁道部在加快完善12306网站自身技术和服务的同时,应该对外开放火车票的网络销售资质,借助各大商业网站成熟的网购平台和支付手段,进一步加强电话及网络售票服务。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苏尼特草原的“珍...
南木猎民村:桦树...
白天鹅的乐园
情迷皮影戏
新兵下连后的日子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相约三月 媒花朵朵送祝福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