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是难为你们了,谢谢你们。”5月11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A区病房,一位即将出院的老人对悉心照顾他的护士们说。老人的话发自肺腑。他因肠梗阻等疾病刚住院时,被子上、衣服上、身上沾满了粪便,年轻的护士们为他一一擦洗干净,还每天为他洗脸、洗脚、翻身、拍背,用无缝隙护理,用轻声的问候、真诚的微笑,给他送上莫大安慰,使他最终战胜疾病。
5月12日是第一百个国际护士节,今年的主题是“营造优良执业环境,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改革是医改五项重点任务中公立医院改革的组成部分。2010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要求护理人员在做好规定护理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截至目前,我区所有三级医院和147所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其中13家医院实现了优质护理病房全覆盖。
优质护理服务不是新生事物,而是对护理理念的回归。受重医疗、轻护理观念影响,我国各级医疗单位护理岗位都存在缺编现象。很多护士每天要么写复杂的护理记录,要么推着小车到处请领物资,而观察病情、生活料理、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真正的护理工作却大部分交给家属来完成。“一人生病,全家陪护”成为普遍现象,而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就是要“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2011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补充了92名护士和38名助理护士,充实临床一线护理岗位。宁城县中心医院将全院临床科室划分为四类,分别计算出不同的床护配比,科学合理配置护士。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启用了新的住院病人口服药配发流程,实行了过去由护士负责的包药工作改由药剂科负责的制度,使护士们有精力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我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医院,不仅科学补充调配了人力资源,还把护士们从不必要的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时间去护理病人。
提到病房,许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冰冷的白色,刺鼻的消毒味,然而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四病区却带给人们完全不同的感受。每个病房都有一块精美的提示板,为患者提供专属的康复指导。“16床某某阿姨,入院当天请您晚10点以后禁食水,我们会在早上6点半为您抽血化验。”“某某大叔,手术前日请练习床上排便,注意饮食清淡,晚10点以后禁食水。”精美的提示板成为护患沟通的最好桥梁。
2011年6月,一场车祸使脊椎严重受伤的老夏陷入绝望。手术之后,责任护士平均3天给他洗一次头,一天洗一次脚,一天擦一次背,全程陪伴,时刻关心,甚至周六日也不离开他的病房。老夏感动地说:“医院护士服务真好,跟以前真是不一样了。正是他们的贴心服务和不断鼓励,才让我有信心和疾病战斗到底。”(记者许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