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世界遗产4条标准
元上都遗址是我国文明与文化发展史上颇具特色并极为重要的一处大型考古遗址。为了更加科学规范地描述元上都遗址,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完整的元上都遗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完成了《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
2010年,中国政府在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提出,元上都遗址符合世界遗产的4条标准:
标准Ⅱ:元上都遗址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非定居方式与中原汉地农耕社会“背山面水”的传统定居方式相结合,展现了不同文明与民族之间在征服与同化过程中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交互影响与融合;这种融合所产生的理念、制度、宗教、经济举措深刻地影响到北方草原和古代中国的中原与南方,以至其他一些地方。
标准Ⅲ:元上都遗址为13~14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大转折和延续百年的忽必烈时代“蒙元帝国”提供了特殊的见证。元上都体现着骄傲的征服者高高在上的统治,对被征服者文化与政治体制的吸收与皈依,及对征服者传统的坚守与维系3种有所矛盾却又交互作用的历史动力下所生成的一种延续百余年的庞大政体与文化现象的兴起与消失。
标准Ⅳ:元上都是体现了亚洲北方独特的游牧和农耕两大文明兼容并蓄的“二元城市文化”模式的杰出范例,展现了忽必烈以游牧民族统治农耕民族、创建王朝治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标准Ⅵ:元上都是标志了13世纪欧亚文明分水岭的忽必烈建立蒙元帝国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与引发欧洲“大航海时代”的《马可·波罗行记》直接关联;是导致13世纪亚洲宗教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宗教事件“佛道大辩论”的发生场所;遗址所在地至今仍传承着游牧文化的活传统“敖包祭祀”;它还作为梦幻花园Xanadu这一文化符号的原型闻名于世,在当今世界的文学、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鉴于此,中国《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认为:元上都遗址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Ⅱ、标准Ⅲ、标准Ⅳ和标准Ⅵ,并符合真实性、完整性要求,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资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特提至全世界予以保护。
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
6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副处长富永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于深入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十分深远和重大的政治意义。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内蒙古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标志着内蒙古文化遗产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加快推动内蒙古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尤其以大窑文化、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文化、蒙元文化、阴山岩画、历代长城闻名于世。随着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草原文明将进一步走向世界。下一步,我区要积极支持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辽代大遗址和巴彦淖尔市阴山岩刻等文物大遗址,争取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推动全区文物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