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 聚焦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成功应对重大灾害 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连日来,首都北京降下61年来最大暴雨,重庆长江干流遭遇31年以来最大一次过境洪峰,广东广西遭遇台风“韦森特”袭击……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各地各部门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近期几次灾害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广西水利、气象、消防、海事等部门实现联动,共同保卫家园;北京市气象部门在降雨再次来临时发出1000多万条手机预警短信。不断建设完善的应急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抢险救灾工作的开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在与各种灾害与危机的较量中,饱经苦难,砥砺前行。

  抗击非典,成为推动应急体系完善的契机,中国的应急体系逐步走向科学与成熟——

  面对2003年春天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由于在初发阶段应急准备不充分,信息渠道不畅通,暴露出了我国在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方面机制的缺陷。

  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紧急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冷静,科学应对,最终取得防治非典工作的重大胜利。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2005年4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发布;2007年11月,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2009年5月,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开始实施;到2011年5月,我国共制定国家级应急预案144件。

  国家行政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魏礼群指出,“经过多年的努力,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并在应对近年来发生的各种重特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应急体系的完善,说到底是顶层设计的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初步形成,

  让党和政府在应对灾害与危机时更加从容,更显自信——

  2008年伊始,面对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各行业纷纷启动应急预案,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救灾之中,灾区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恢复经济,重建家园,最终战胜了灾害。

  同一年的5月12日,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这场巨灾面前,中国的应急机制接受了考验,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应急体系发挥作用的全过程:地震、民政等部门在地震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中央领导在地震发生后两小时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紧急行动起来;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不断抵达灾区。

  这是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活动,中国人民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

  2010年,我国又取得了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两次重大灾害抢险救灾的重大胜利,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中国特色的体现,就是初步形成了以中央政府坚强领导、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各负其责、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高小平评价说。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应急体系的不断完善,必须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增加防灾减灾意识——

  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预警预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一直在接受严峻的考验。

  为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减灾工程;建立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处置能力正不断提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办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广普及避灾自救知识和技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回顾中国应急体系的发展完善进程,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它让我们看到,虽然近几年的重大灾害不断发生,但是百姓的心不仅没有分散,反而进一步凝结,经济发展也没有止步,这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新华社记者赵超 朱国亮)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元上都文化旅游节...
最美时节看草原
我抽到了廉租房!
百对新人情定草原
亲,小心中暑!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锡林郭勒草原美景再现
武警官兵庆“八一”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