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发展战略由“强区富民”调整为“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力促“富民”与“强区”同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顺应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富民强区”战略的提出,体现了执政理念的转变和重大工作思路的转变,回答了“发展为了什么”、“党委政府工作目的是什么”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这是一个正在彻底走向民本的时代。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确立全新战略 为实现富民强区目标理清发展思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经济总量亦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进入全国前列,然而就在社会各界热盼内蒙古GDP增速冲9连冠的时候,内蒙古决策者提出:不能单纯地追求速度,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政绩。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3年前,上任伊始的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在2009年末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了这样一段话:全区各级干部要像抓“强区”那样抓“富民”,过去用多大力度抓“强区”,下一步就要用多大力度抓“富民”。要让自治区的各项民生指标硬起来,把富民指标一项一项抓上来,先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再一步步提高,真正做到“强区”与“富民”并重。
这次会议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出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在随后的两年中,主要预期目标中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为增长12%。
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响亮的喊出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将工作重心向经济转型、民生工程等方向转移。富民强区,这个最能切入内蒙古发展脉搏主题的话语发出时,成了最深得民心、最能激发民众热情的声音。
刚刚过去的2011年,总计投入1956亿元办的“十二件实事”和实施的“十项民生工程”,尤如温暖的春风,让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倍感温暖。今年的“十件实事”和“十项民生工程”又在紧锣密鼓完成中。这些“实事”与“民生工程”,每一项内容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百姓的生活保障到百姓生活环境的改善,从就医到教育,从住房保障到种养业保险……这一切,都充分彰显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富民强区的决心。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内蒙古力促“富民”与“强区”同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正内涵,顺应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富民强区”蕴含着丰富的文明精神、制度安排和决策措施,体现了大思路、大格局,包括了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制度的丰富内涵。“富民强区”战略的提出,体现了执政理念的转变,重大工作思路的转变。一句话,就是更为鲜明地回答了“发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
夯实发展基础 为实现富民强区目标构筑起飞平台
“我虽然不知道国家的大政策,但从我这10年来做餐饮来讲,我希望经济稳定,我也相信政策稳定,我这小店一年下来挣10多万元。”包头市乌兰道开面馆的李忠诚美滋滋地说。
事实证明,正是因为有了内蒙古前些年的快速发展,才为民生的不断改善奠定了基础,才能够顶住金融危机的冲击,率先走出危机困局。据统计显示,2011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08元,增长15.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2%,带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2.2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42元,增长20.1%,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14.9%,工资性收入增长26.4%,转移性收入增长17.8%。
在2011年12月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要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强基础,这也是2012年内蒙古经济工作的主旨所在,进一步打牢了富民强区的根基。
从2011年开始,内蒙古正式举起了调结构的大旗。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内蒙古将围绕风电、光伏、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力图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全区产出的煤炭一半以上实现就地转化,400多家煤炭企业将整合重组为80多家规模较大的现代化企业。此外,内蒙古借助打造“沿黄经济带”,围绕风、光、生物质发电和煤的洁净利用等“绿色产业”,大幅度推进煤炭的转化增值和清洁生产。
同时,内蒙古还通过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包钢集团决定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3%,作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装备制造、新型化工也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物流、旅游、文化、金融等产业正在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带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这一切,都为实现富民强区的目标夯实了发展基础,构筑了起飞平台。就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区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胡春华书记再次强调,要下大力完成好今年的民生工作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增收、加强社会保障、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妥善安置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努力使城乡居民增收幅度不降低、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
解决民生问题 为实现富民强区目标凝聚强大合力
自治区经济增长速度连年走在全国前列,但城镇居民、农牧民均匀收入却低于国内均匀水平。
也是在2009年内蒙古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指出:“衡量经济水平既要看均匀数,更要看大多数,要关注均匀数下面掩盖的贫困题目,重视居民可以使用的实实在在的财富,让群众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那么,如何让民生指标和富民工作硬起来?自治区决策者认为,今后要实行地区收入、财政收入与民生指标的“倒逼机制”,把财政收入逼实,把老百姓的收入“逼”上来,真正实现协调发展。
几年来,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内蒙古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支出更多地投向民生等薄弱领域。今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各项社会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保障性安居工程得到扎实推进。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2%,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5.1%;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万人,安置“就业困难对象”3.6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等提高幅度均在10%以上;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3.4万套,开工率48.3%。
教育方面,截至目前,内蒙古全面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83.6万在校学生受益。中小学校安工程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乡镇苏木公办中心幼儿园工程和国家中西部农村小学学前教育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安排建设中心幼儿园188所、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24个。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安排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任务17所。卫生方面,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启动了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工作,截至6月底,共有154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加网购,参与率达到96%以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旗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5个。
“民生工作一定要实打实,一定要让群众实实在在地得到实惠。”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在一次会议上强调。
天下顺治在于民富,天下和静在于民乐。为政之道,必先富民。富民强区这一战略的确立,使我们找到了一条实现和谐内蒙古的新路,这是一条走向充满生机与活力彼岸的光明之路,是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繁荣之路。让我们在深刻变化中积累富民强区的巨大能量,把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地把宏伟的既定目标变为现实。(记者 蔡冬梅 白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