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报陆续刊发消息,对托克托县古城镇二道路、白塔等几个自然村大面积青贮玉米生长态势缓慢,村民认为是伪劣种子作怪一事进行了报道。此后,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呼和浩特市种子管理站3家单位和部门的专家共同作出了鉴定结论,初步鉴定种子质量没有问题,但是没有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过认定,而且审定公告特征特性与实际在呼和浩特市地区销售的种子包装袋上描述的品种特征特性不符。
时隔2个多月,已经到了青贮玉米收割的季节,8月28日,记者再次来到托县古城镇,在二道路村记者曾经调查过的玉米地里看到,大面积使用该种子种植的青贮玉米长势都还不错。在一些曾经及时补种、改种的地里,玉米的高度和密度也很好。几位村民表示,这得益于今年的雨水好。另外,由于种子存在先天不足,他们今年在地里追肥的数量要大于往年,这才没有过度减产。尽管这些青贮玉米从外面看长势不错,但是内部仍然存在由于种子问题导致的稀疏,株间距较大等现象。
记者在村民周金龙种植的青贮玉米地里看到,玉米的高度接近3米,基本属于正常生长状况,但可以看到存在株间距较大的问题。村民们介绍,他们听说种子出售方已经在7月份向相关部门交纳了一笔大概50万元的保证金。如果这批青贮玉米确实存在由于种子问题导致的减产情况,就用这笔钱来对种植户们进行赔偿。
8月29日上午,托县农业局局长焦刚告诉记者,这笔钱目前已经在镇政府,镇政府正在酌情制定赔偿政策,准备向种植户们发放。对此,古城镇分管此事的杨副镇长向记者表示,他并不清楚这笔钱目前的走向,但是镇政府的赔偿方案是向亩产量不足4吨的种植户进行补偿。
对于这个补偿方案,村民们并不认同,他们认为,今年雨水好,一些使用其他种子种植的青贮玉米,亩产量可达7吨以上,一些旱地农作物的产量也明显要高于往年。去年,在天气干旱的情况下,每亩地最低的产量可以达到4吨半左右,而今年在雨水充足的情况下,产量应该明显好于去年,但是也才产到4吨半左右。鉴于这些情况,实际就已经是减产了。对此质疑,杨副镇长认为,往年青贮玉米的亩产量也不过是4吨多,种植户们的说法站不住脚,政府的赔偿方案是合理的。(记者 杨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