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风遍披乡野,道德旗帜高高飘扬。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自治区工作大局,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大力实施“以会促创、典型示范”战略,形成了城市、农村牧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三轮驱动”格局,不仅为自治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而且为全区各族群众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家园和文明的乐园。
大力实施“以会促创、典型示范”战略
“以会促创、典型示范”战略是内蒙古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创新和载体创新的品牌工程。多年来,从机关到社区、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一轮又一轮的创建热潮使内蒙古遍地盛开“文明花”。
截至目前,自治区连续十几年召开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连续4年召开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连续3年开展窗口行业“文明杯”规范化服务竞赛活动并召开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形成城市、农村牧区与行业“三轮驱动”的创建格局,构建起覆盖城乡和行业的精神文明创建体系。
春风化雨,雨露滋润。多年来,内蒙古通过申办会议的形式,每年选择在一个基础条件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好的地区召开全区精神文明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经验,观摩创建成果,宣传推广典型,调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强化了“一把手两手抓”的政治责任,实现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各个突破、积少成多、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效果,形成了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苏木乡镇、嘎查村“五级联创”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格局。
“以会促创、典型示范”从以创建
文明村镇(苏木嘎查)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演进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进而成为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奔小康、建和谐的成功实践。深入开展主题性文明创建普及活动“20多年的老房子,一下变成新模样。”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东不拉村农妇王果梨,指着自家的房子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去年出资2000多元,并派工人给她家四间正房和三间西厢房免费搭了钢架、焊了彩钢瓦,还给院墙喷了橘黄色涂料,“如今不怕风吹雨淋,像新房一样,住着舒坦了许多。”
记者在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等地采访途中,到处都能看到像王果梨家一样的民居。据了解,“彩钢顶棚、涂料院墙”只是最基本的“穿衣戴帽”村容村貌改善举措,一些危旧土房,则由政府配套资金进行翻新改造,统一建设新的砖瓦房。财政力量较强的地区,甚至“一步到位”帮助农牧民集中连片建造了自来水、柏油路齐备的新村,并且配套了太阳能光电板、沼气池等清洁能源设施,让许多老百姓住进了“小洋房”。
近几年,自治区以境内数千公里的省际大通道为主轴线,以沿线60个旗县城关镇为龙头,以沿线2公里范围内的嘎查村为重点,分段开展了“绿色文明长廊”、“河套文明长廊”、“呼伦贝尔草原文明带”等主题创建活动,消除了大量危土房,对沿线示范村进行“硬化、净化、绿化、沼气化”建设,集中开展了连片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使得农牧区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此外,在全区16个窗口行业开展了“文明杯”规范化服务竞赛活动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和诚实守信建设,提高了服务质量,完善了服务设施,提高了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努力提高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平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公民素质,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自治区始终围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这个主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把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几年来,全区各盟市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让文明道德意识深入每个市民心中。“讲文明,树新风”、“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迎60年大庆”、“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除陋习树新风”……每一次活动,内蒙古大地上都会吹拂起一阵阵精神文明的春风。
全区各地将提高农牧民思想道德水平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敏锐关注转型期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针对农牧民思想道德领域还存在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区各地广泛开展“农牧民大讲堂”、“金喇叭工程”、“七网连牧户”、“百佳文明农牧民”、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学习宣传等群众性思想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各地还利用广播、标语、宣传栏、手机短信、网络互动、图片展览等形式,着力提高农牧民思想道德素质,广泛宣传普及基本道德规范,发动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道德模范”、“致富能手”、“文化能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的评比活动,先后涌现出草原之子——廷·巴特尔,牧区群众的杰出代表、全国道德模范乌兰其其格等一大批先进人物。
目前,全区101个旗县(市、区)都建立了理论政策讲堂,各苏木乡镇普遍设立了流动讲堂,不少嘎查村也建起了“道德讲堂”,乡村干部用群众语言讲述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和创建惠民
“创建文明城市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最终目的,把创建变得实实在在,真正让老百姓受益。这样创建工作才能有活力,生命力才能长久。”这些是包头市各级干部在创建文明城市时经常说的,更是付诸实践的。
包头“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内蒙古“以人为本”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建设精神文明,就必须始终与人民群众得实惠紧密相连,不能游离于为民谋利益之外。内蒙古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既考评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又考评一个地区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水平。说到底,是考评创建工作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近年来,各盟市、旗县党委、政府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从人民群众最关注、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入手,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集中解决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千方百计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大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创建过程成为既利民惠民、为群众服务,又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过程,为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
截至目前,内蒙古包头市、满洲里市、鄂尔多斯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赤峰市、通辽市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92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55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5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4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
范提名奖。同时,全区先后涌现出全国文明县城3个、先进县城2个;全区文明旗县城15个、先进旗县城4个。101个旗县(市、区)都跨入“六星级”以上星级文明旗县城行列。全区文明单位标兵268个,全区文明单位1177个,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带来的明显变化和实惠。(记者魏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