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 迎接十八大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彩车”承载的多元文化——鄂尔多斯再转型(下篇)
 

  到“十二五”末,鄂尔多斯将实现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

  鄂尔多斯的这个关乎文化的“十二五”规划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成竹在胸。因为,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多年以来持之以恒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让鄂尔多斯形成一种全民热爱文化、参与文化、推广文化的氛围。

  文化传播的使者:乌兰牧骑和流动文化车

  在民间,鄂尔多斯人骨子里对文化有一种深厚的情愫,鄂尔多斯歌舞、蒙古族祭祀等文化,不管经历多少岁月仍然熠熠生辉,所以鄂尔多斯获得“歌舞海洋’的雅称也是名符其实。

  “乌兰牧骑为鄂尔多斯文化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鄂尔多斯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张发一语中的。

  鄂尔多斯地区的第一支乌兰牧骑也是我区成立最早的乌兰牧骑之一。20世经60年代初,乌兰牧骑就不断巡回在鄂尔多斯高原上,为农牧民送歌献舞,被称为“流动的演出队”。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不断加强乌兰牧骑的建设,使乌兰牧旗能有保障地长期活跃在农牧民中,每年在农村牧区演出120场以上,有的甚至一年演出300多场。牧民们甚至亲切地称呼乌兰牧骑的队员是“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

  在50多年的巡回演出中,鄂尔多斯乌兰牧骑把文化的种子不断撒向农村牧区,使鄂尔多斯优秀文化源源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鄂尔多斯市政府又开始推广流动文化车。当时的100多个文化馆、乡镇苏木文化站均配有各种类型的文化车。这些文化车活跃在偏僻的农村牧区,带着文化站的图书、电影、录像、科技资料、小型文艺演出、娱乐器具等巡回在本地村、嘎查和农牧民集中的一些点上,进行文化服务。文化车还带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基层、到各地举行“节庆文化日”、“农牧民文化日”以及敖包会、那达慕会等活动,并进行文艺辅导、乐器修理等工作。使流动文化车成为鄂尔多斯文化在农村牧区的又一条传播纽带。

  “流动文化车的建设,为鄂尔多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入了活力,使公共文化服务流动起来,有效解决了基层农村牧区送文化的问题,成为保障偏僻农村牧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措施。”鄂尔多斯文化局副局长王聿慧说。

  全民文化的情怀:民间文化组织和家庭文化户

  乌兰牧骑和流动文化车等公共文化服务载体,使鄂尔多斯文化如源源活水,涓涓不断地流入、渗透到每一个旗区的每一个角落,唤醒了流淌在鄂尔多斯人血液里的文化因子。

  今年夏秋之季的100天里,鄂尔多斯各旗(区)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广场每天都热闹非凡,众多业余文艺队、健身舞表演队轮番登场,器乐比赛、歌手大赛、机关合唱比赛、电影放映、书画展览等群众文化活动接连不断。活动表演者绝大多数是当地群众,他们免费演出,观赏者免费观看,其乐融融。其实,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在鄂尔多斯已举办了10多年,群众自发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是该市群众参与最便利、最为广泛、受众最多的文化活动。

  与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相比,鄂尔多斯群众自发的小型文化活动也毫不逊色。

  9月下旬一个午后,乌审旗嘎鲁图镇萨拉乌苏社区文化独贵龙的十多个队员正在文化活动室认真地排练新晚会,悠扬的马头琴声中,这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翩翩起舞。“我们这个文化独贵龙是2007年由周边的农牧民自发组建的,因为喜欢,我们就都自己花钱买服装、乐器。别看我们是民间组织,但在各种赛事中获奖无数,老乡们都非常喜欢我们,每年在周边的苏木嘎查演出20多场,许多乡亲办喜事也请我们去演出……”发起人青克乐达赖的汉语尽管不太流利,但介绍起他们的文艺团队却滔滔不绝,神情里满是自豪。

  萨拉乌苏社区文化独贵龙不是特例,它仅是鄂尔多斯群体文化大海里的一朵小浪花。近年来,随着文化氛围的逐渐浓厚,群众自发的文化组织和文化活动遍布各旗区、乡镇,除了文化独贵龙外,还有形式繁多的马头琴独贵龙、服装制作展演独贵龙、诗歌独贵龙等。另外,马文化协会、骆驼文化协会、诗歌协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组织更是层出不穷。

  民间文化组织兴盛,农牧民家庭文化户更是数不胜数,成为鄂尔多斯高原上群众文化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大树湾的文化户赵美玲擅长剪纸,技艺不凡。她也常把村里的剪纸爱好者召集到自己家里,一起切磋技艺。前两年,赵美玲与村里的“剪友”姐妹们共同制成了由数百幅剪纸作品组成的宽1米、长70米的《农民纪事图》剪纸长卷,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除了剪纸文化活动外,文化户们还举办全村性的诗歌朗诵会、农民歌手大赛、小型那达慕会、读书演讲、书画展览等多种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文化户们自己出钱,而且投入比较大。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勒嘎查的牧民毕力格投入了100多万建起了蒙古文书馆,收集了一万多种、三万多册蒙文书。毕力格说:“挣的钱都投到了书馆,因为自己喜欢,当然觉得很值。”他的话也是所有家庭文化户们的心声,由于做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大多家庭成员都很支持,而且很多还一起参与进来,成了家庭的共同业余活动。

  目前,鄂尔多斯民间文化组织有200多个;全市农牧区达到旗区级和市级标准的文化户有1万户。群众自发文化活动遍布8个旗区,已经成为传承、传播鄂尔多斯文化的生力军。

  文化,已真正溶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文化大投入的效应:五级服务网络全覆盖

  “十一五”时期,鄂尔多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大投入、大发展时期,全市文化投入年均7.1亿元,现已形成规格较高的市、旗(区)、乡、村、户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事例是:市财政一次性投入近50亿元,新建了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鄂尔多斯博物馆、大剧院等7大文化工程。

  到“十一五”末,鄂尔多斯市、旗(区)两级公共文化场所健全,均设有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其中市图书馆、文化馆均为部颁标准地级一级,各旗区的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部颁标准县级三级或三级以上;全市建有18座博物馆,建有文化广场20个,公共文化活动场馆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58个苏木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均建有文化站,其中47个面积达到800平方米以上;907个嘎查村及社区均建有文化室,有400个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全市建成草原书屋749个,实现农村牧区嘎查村全覆盖。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初步成型,使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人均0.5平方米以上。

  鄂尔多斯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犹如多彩车队一样,承载着鄂尔多斯的多元文化,有力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数。全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群艺馆)、文化站(室)全部免费开放,实现年均举办阵地大型活动650次、送文化下乡活动1000多次、放映电影12000多场、广场活动470多场、市、旗(区)两级艺术团体为基层演出1400多场。

  频繁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群众的文化休养和对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我亲身经历了鄂尔多斯人看舞台艺术表演由免费也不看到主动买票看的转变。”鄂尔多斯市演出服务中心主任陆松华见证了鄂尔多斯人文化品质的提升。

  与此同时,五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鄂尔多斯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提升提供了新的机遇、创造了新的社会环境。“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群众文化活动空前繁荣,全市共创作群众文艺晚会70多台,群众创作音乐、舞蹈、曲艺、美术等作品2600多件,获国家级奖项35个,获自治区级奖项158个,获市级奖项50多个。

  2011年5月,鄂尔多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作为全区唯一入选的盟市,鄂尔多斯市被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核准列为全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批31个地级市之一。目前,鄂尔多斯正向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文化强市迈进。 (记者王连英 杨利伟 王玉琢)

[责任编辑 王美花 ]

深秋美景
金秋喜事有几多
“水稻之乡”喜增收
乌海葡萄丰收了!
集贸市场人头攒动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晚秋雪景
大雪致绿化树很“受伤”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